每年的正月十五,“鋼火燒龍”是河溪鎮(zhèn)最刺激最鬧熱的文化節(jié)目。
扎龍要選節(jié)平、柔韌性好的母竹。
接龍前的儀式。
扎龍需要仔細耐心地處理好每個細節(jié)。
楊德亮在安裝調(diào)整龍頭。
每片龍鱗都有生命。
師徒一起扎制龍燈。
龍身彩繪完成后用錫紙貼金邊。
用來糊龍身的皮紙也很講究。
傳承與希望。
文/圖 彭璟
在距離龍年春節(jié)一個多月時,吉首市河溪鎮(zhèn)扎龍手藝人楊德亮就忙活開來。他家門前的院壩上擺放著一個精致氣派的龍頭,房前屋后也被各種“龍”元素填充,除了扎好的龍頭還有很多龍身骨架。楊德亮是當?shù)爻隽嗣脑埡檬郑忠驗?024年是甲辰龍年,所以扎龍訂單需求量增大,他特意喊了三四個徒弟過來幫忙扎制龍燈。
吉首人記憶中最“狂野”的年俗莫過于“鋼火燒龍”。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在河溪鎮(zhèn)和馬頸坳鎮(zhèn)都會舉行盛大的“燒龍”活動,一條條彩龍在鋼火中騰躍飛舞、逐火而歡,瞬間點燃元宵夜。幾百年來,“鋼火燒龍”已經(jīng)成為當?shù)乩习傩障麨?zāi)祈福、美好愿景和傳承民族文化的一種獨特方式和習慣。特別是河溪鎮(zhèn),一直到如今,只要臨近年邊,會扎龍的河溪人都會從外地趕回家扎制龍燈,參加正月十五的“鋼火燒龍”。
“乾州的春,河溪的燈。小時候的河溪年味濃得很,從正月初三龍燈、花燈、獅子燈、走馬燈……出燈挨家挨戶拜年,一直到正月十五的‘燒龍’,夜如白晝,熱鬧非凡。”楊德亮說起兒時,記憶猶新。他的祖上都是扎龍手藝人,所以他對龍燈有種天生的喜好,八九歲時開始跟著祖輩學習扎龍技藝,到他這代已經(jīng)是第五代傳承人了。
“扎龍很講究的,工序分為選竹、破篾、扎作、裱糊、彩繪、裝配。首先,選用的竹子一定是節(jié)平、柔韌性好的母竹。然后破成不同粗細軟硬的篾條,再以竹篾扎成龍頭、龍尾造型的框架后,用紙、紗裱貼,外表平整不起皺褶。接下來進行作畫彩繪,再用金錫紙、麻繩、剪紙花樣裝飾。龍身則由單數(shù)竹子編成的篾簍組成,最后用大、小河庵請愿得到的紅布將龍頭、龍身、龍尾相連,整條龍才算扎完。”楊德亮細細介紹道, 扎龍制作過程十分繁復(fù),涉及工藝非常多,要懂得竹工、繪畫、剪紙、設(shè)計等,一條完整的扎龍快則半月,慢則兩到三月才能完成。
龍燈沒有固定模樣,扎制的技藝全在楊德亮的腦中和手上,在扎制過程中不僅每個細節(jié)都要到位,而且從不同角度看龍都是立體的,這對扎龍手藝人有著很高要求,最終才能實現(xiàn)如龍般栩栩如生。楊德亮說:“最難扎制的要數(shù)龍角,因做工復(fù)雜,數(shù)根篾條要用火烤成龍角彎曲弧度的外形,內(nèi)加不同大小的篾圈,使其不變形。”龍燈制作完成還要舉行莊重的“接龍”儀式,準備刀頭、香紙、酒等,請師傅開光點像,然后大家才把“龍”請回家。
“河溪大多數(shù)扎龍人都是我的徒弟,好多人來跟我拜師學藝,我都樂意去教,就是想把這份骨子里的熱愛傳承下去。”如今,69歲的楊德亮依舊堅守著他所熱愛的扎龍技藝,而且現(xiàn)在還多了一個習慣,他在每次扎完龍后都會錄下視頻,想留給孫子和更多后生們看,他希望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文化和技藝能得到傳承和發(fā)揚,讓河溪的“鋼火燒龍”一直熱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