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建設紀實
瀘溪縣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工行站)內的志愿者為大家遞上一杯熱水。
古丈縣陽光社區工會活動剪影。 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張衡 攝
古丈坪社區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把招聘信息在站點內展出,促進勞動者就業。
4月18日下午,在吉首經濟開發區快遞物流園內的工會驛站服務站點,大家在此小憩。
下班后,兩位戶外勞動者來到吉首經濟開發區快遞物流園內的工會驛站服務站點內的活動室娛樂。
古丈縣古陽鎮古丈坪社區的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格外醒目,站點的各項功能一目了然。
吉首經濟開發區快遞物流園內的工會驛站服務站點根據所在地的常見工種,建立了更貼心的服務項目。
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吳宜芝 張衡 楊賢清
暮春午后,陽光穿過云層灑向大地,瀘溪縣武溪鎮朝陽路一派忙碌景象,外賣員、快遞員、環衛工人往往來來。
“今天點外賣的人還挺多,已經送了16單了。”忙活了一上午的美團外賣員龍燕將電動車停好后,走進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瀘溪縣工行站,給手機充上電,熟練拿起杯子接水喝起來。
這一幕,得益于湘西州總工會力推的戶外勞動者服務站建設。這些服務站成為戶外勞動者移動的溫馨之“家”,串起戶外勞動者休憩“幸福圈”,讓他們累了能歇腳、渴了能喝水、飯涼能加熱、沒電能充電、內急能如廁。
小驛站傳遞大溫暖
4月18日下午,在吉首經濟開發區快遞物流園內,結束了配送工作的快遞小哥田仁保沒有回家休息,而是徑直走進“快遞小哥、貨車司機之家”,和同伴打起了桌球。
“有了這個‘家’,上班累了可以休息‘充電’,下班了還可以來放松娛樂?!碧锶时Uf。
他口中的“快遞小哥、貨車司機之家”是個集宣傳教育、日常休閑、辦公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
“這個站點占地近350平方米,于2022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奔资锌偣嚓P負責人表示,“快遞小哥、貨車司機之家”內沙發、茶幾、微波爐、冰箱、電腦、母嬰室、高低床、沐浴間、臺球等設施應有盡有,輻射物流園內7家快遞公司、300多名快遞員及大量的流動貨車司機。
這樣環境舒適、功能齊全的愛心服務站在我州共建有136家,為廣大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解決了避雨、飲水、如廁、休息、充電等諸多難題。
近年來,州總工會采取共建自建結合、共建為主的工作思路,積極整合社會資源,廣泛動員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依據金融企業網點、物流快遞網點、環衛場站、通信(電力)企業營業廳、商場超市、加油站、社區等單位場所掛牌設立,因地制宜選點建設了一批功能齊、覆蓋廣的工會驛站,零距離、面對面、心貼心為戶外勞動者提供暖心服務。
如今,在全州各縣市的主城區,當廣大戶外勞動者有需求時,只需拿起手機打開百度地圖或高德地圖APP搜索“工會驛站”,便能輕松地找到附近的服務站點。
136家工會服務站讓戶外勞動者有了定制的“歇腳地”“加油站”“暖心家”,也讓城市多了一道有溫度的“風景線”。
小平臺拓展“大功能”
4月19上午9時,53歲的建筑工梁小平走進古丈縣古陽鎮古丈坪社區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拿起農業書籍,津津有味閱讀起來,等待工作“找上門來”。
“打了幾十年零工,以前都是蹲橋頭、守街道等待用工。”梁小平說,現在服務站也是招聘信息發布中心,220名戶外勞動者在此處備案登記,用工單位可以第一時間找到他們。
古丈坪社區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位置優越,一次性能容納400多名戶外勞動者,是集招聘、待業、閱讀、休息等服務于一體的服務陣地。
“服務站聯合人社、就業、公司,實現招工信息共享,并在大廳電子顯示屏不停播放。還利用工會公眾號,增設勞動力人才信息專欄,將農民工姓名、性別、工種、聯系電話公示公開,用工者只需進入公眾號就能找到所需工人。”古丈坪社區黨總支副書記梁世琴說,站點成為求職“信息站”,求職人員蹲橋頭、守街道等待用工的日子成為歷史。
不少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創新服務模式,堅持多方共建共享,在站點中融入黨員先鋒崗、志愿服務站、婦女兒童之家、老年人日間照料、義診等特色功能,打造“一站一品”“一站多能”的綜合服務新平臺,使廣大勞動者在高質量發展中感受到民生的“溫度”、收獲幸福的“質感”。
古丈縣古陽鎮陽光社區的戶外勞動者多為易地扶貧搬遷戶,不少人家中有老人與小孩需要照料。針對這種情況,陽光社區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因地制宜,提供托老、托幼服務;瀘溪縣武溪鎮新就業形態群體相對集中,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瀘溪縣工行站為他們開展免費中醫保健服務,武溪鎮站則啟動糾紛調解服務,為勞動者權益保駕護航……
“驛站+”送上暖服務
“驛站的工種技能培訓課程多又實用,我通過培訓掌握了不少實用技能?!痹诠耪煽h古陽鎮古丈坪社區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內,今年65歲的彭自忠神采飛揚地說。
依托站點資源,古丈坪社區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引進培訓機構,開設工種技能培訓班。2020年來累計開展保安、保潔、廚師、水電等各類職業技能培訓10余期,組織培訓人員600余人次。
在古陽鎮陽光社區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志愿服務活動紀念照片被張貼在顯眼位置。
“我們以站點為載體,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并不定期向廣大勞動者宣傳、推薦就業信息,累計完成就業人口300余人?!标柟馍鐓^居委會主任彭繼云說,站點還聯合多方部門,共同開展了端午節送粽、夏日送清涼、冬日送溫暖、春節聯歡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各服務站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就業指導推薦、權益維護、法律援助、技能培訓等多種針對性保障服務,讓站點真正成為一線勞動者的“補給站”“加油站”。
“這附近需要我跑路、辦事,只管講!”經過系列服務活動開展,經常到驛站休息的戶外勞動者們與服務站建設單位和工作人員都熟悉起來。不少站點因勢利導,設置了新就業群體志愿者報到站,將快遞員、外賣員分片區納入兼職網格員,引導其發揮好“第一目擊者”的優勢,當好社區的“千里眼”“順風耳”,做好居民的“貼心人”“傳話筒”。
“每個月我們都會對各縣市服務站點的服務情況進行檢查,并積極聽取廣大戶外勞動者的訴求和建議。目前,我們也正在推進24小時智能工會驛站建設,為大家延長服務時間?!敝菘偣嘁姹U喜坎块L張建鐵說。
驛站雖小,溫暖如家。戶外勞動者服務站從無到有,設施越來越齊備,服務日漸多樣化,為廣大勞動者提供“不打折”“不打烊”服務,讓廣大勞動者“轉角遇到愛”。
本組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楊賢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