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張衡 龍堯 楊賢清
“我也是一名殘疾人,這次是來和大家交流學習,分享我的創業經驗……”4月23日,2024年湘西州殘疾人鄉村振興人才培訓班在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開班,龍山縣印家界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小龍應邀前來為30名殘疾人創業者、產業大戶講課。講課結束后,他獲得了大家的熱烈掌聲。
35歲的余小龍是龍山縣人,該縣素有“百合之鄉”之稱。2009年,在外務工的余小龍回到家鄉龍山,開啟“百合種植之旅”。
15年來,他艱苦創業、努力創新,不斷延伸百合產業鏈,引領百合產業新發展。他通過自建、合作共建,在湖南、湖北建有13個百合種植基地,面積近4000畝,綜合年產值達8000多萬元,帶動2000多人就業。他先后獲得湖南省十佳農民、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大國農匠”全國農民技能大賽(種植能手)等榮譽。
梅花香自苦寒來。2009年至2014年,余小龍同龍山縣大多數百合種植戶一樣,主要從事卷丹百合種植,以售賣百合種球為主。2014年,余小龍將手里的錢全部投入百合種植,結果龍山百合嚴重供大于求,百合種球價格大跌,他虧了300多萬元。
“前一年能賣十多塊錢,那一年五毛錢都賣不出去,賣種球的收入甚至抵不上挖種球的工錢,我賠得血本無歸。”余小龍說,看著自家百合一點點爛在地里,他當時有了放棄的念頭,但想到一家老小,又必須堅持下去。
那一次的失敗也讓余小龍開始理智地分析市場:龍山雖是“百合之鄉”,但同質化競爭嚴重,倘若推出新品種觀賞百合,既能滿足前景廣闊的鮮花市場需求,也可以避免同質化競爭。
2015年,余小龍成立了公司,開啟了轉型之路。
他先是引進一批觀賞百合嘗試種植,但很快發現此路不通:很多觀賞百合進價高,適應環境能力不強,無法實現贏利。困惑之際,他想起在外務工時外國客商用龍山百合培育新品種的事,便有了新思路——把卷丹百合與觀賞百合進行雜交。
而培育新品種的經歷,讓余小龍敏銳地意識到百合種子的重要性,“掌握了種子這個‘芯片’,就有了發展主動權。”他通過到野外尋找野生百合、雜交培育、從國內外引進等方式,手里掌握的百合種類越來越多。
此外,余小龍還和相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合作,成立百合研究院、百合種質資源庫,收集、培育百合新品種和研發百合加工產品,推進百合種植基地數字化建設,為產業發展注入技術力量。
如今,印家界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百合種質資源庫已收集和培育百合品種604種,成為湖南省最大的百合種質資源庫。2023年,該公司培育的集食用、藥用、觀賞于一體的百合新品種“盛世龍山”榮獲湖南省花卉苗木博覽會金獎。
“新品種百合既能賣種球,又能賣花,不僅畝產值比原來提升了很多,產品的市場抗風險能力也得到增強。”余小龍說。
目前,余小龍的公司實現了包括百合種植的第一產業,百合面條、百合花茶、百合面膜等產品加工的第二產業,以及百合花觀賞帶動農旅發展的第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接下來,我們打算把百合種業越做越大,把全球的百合種質資源集合在湘西,從而讓湘西成為全球百合種業的一個集散地或交易市場。”談及未來,余小龍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