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特校教學樓。
感統室里,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打鼓。
美術老師趙妍正在指導學生繪畫。
晚自習,學生們一起為龍慧英慶祝生日。
烹飪工作室里,生活老師正在指導培智班的學生學習稱量面粉,幫助他們掌握生活技能。
田壯正在進行盲文閱讀,自從2019年來到州特校后,他學會了盲文和普通話,他說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播音員。
視障部九年級學生吳菊今年就要初中畢業了,目前正在加油備考中,她說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老師。
彭慧老師為學生系紅領巾。
文/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伍珊珊 黃諄 圖/團結報見習記者 宿中元
春陽和煦,夏雨滂沱,秋穗金黃,冬原白雪,世界如此美好。
可有些特殊的孩子,或許生來就無法感受這一切,他們跌跌撞撞地來到人間,像受了傷的小鳥。
2023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育英學校考察時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社會各方面要切實做好與兒童事業發展有關的各項工作,關心幫助困難家庭的孩子特別是孤兒和殘疾兒童,讓所有孩子都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都能有一個幸福美好的童年。”
總書記的話語,飽含著對兒童的深切關愛。
幸運的是,在湘西,有這樣一個地方,有這樣一群特殊的人,用愛撐起一片藍天,讓“受傷的小鳥”也能在蔚藍天空自由飛翔。
這個地方就是湘西州民族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州特校)。
探 索
“對于一個特殊的孩子而言,教育意味著什么?”
這是州特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姚茂彬一直在追尋的問題。
他深耕教育20余年,深知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雖本質上皆為教育,但并不一樣。他認為“特殊教育更注重以學生為本,更應該注重以學生為本,教育的難度更大”。
所以,探索出一條屬于特殊教育學校自身的發展路徑尤為重要。
這所創建于1992年的特殊教育學校,是湘西州內唯一一所專為聽力、智力、視力殘疾適齡兒童和少年提供九年義務教育的全日制寄宿制學校。學校分設聽障部、啟明部、培智部,現有教師72名,教學班級19個,殘疾兒童212人。
這是一群怎樣特殊的孩子呢?
智力發育遲緩,自閉癥,唐氏綜合征,腦癱,盲,聾啞,脆骨癥……是的,他們是一群被稱為“殘疾兒童”的孩子。
因其生理上的缺陷,他們在生活自理和學習方面有著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難。你或者無從想象,他們為了說出一個詞語,或使用一個工具,或學會一個動作等這些在旁人看來簡單的事情,需要付出怎樣的艱辛。
“所以特殊教育也要在‘特’字上下功夫。”姚茂彬說,“讓每個學生能夠掌握生存之道,讓每個學生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是學校的辦學理念。要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進行‘分層教育’和‘個別化教育’,要在課程設置上注重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體教融合、康教結合。”所以,除按國家規定開設思政、語文、數學、歷史等文化課外,學校還開設了書法、美術、音樂、手工等技能培訓課程,建立了勞動生產基地、烹飪工作室、家政工作室、情景超市、飼養基地等,并注重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康復元素。
當然,這些并不夠,所以,他們在繼續探索。
守 護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在州特校,你能更真切地感受這句話。
這里有一群無私守護孩子們的老師,他們深知人人生而平等,身體上的缺陷不過是探尋世界遼闊的障礙,只需給予孩子們力量,他們必將奮力飛翔。
作為州特校聽障部的一名聾啞美術老師,趙妍的自身經歷讓她對孩子們多了一種感同身受,這也是孩子們喜歡她、并把她作為榜樣的原因之一。
她來自湖北宜昌,雖自幼失聰,但她并沒有向苦難屈服,而是用自己的堅毅和奮斗考上了吉林長春大學特殊教育系,畢業后又一頭扎進特教園地。
從事特教工作16年,她說她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們能擁有平等教育的機會,通過適合自己的方式獲得成功和幸福。“我知道,作為一名老師,我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克服困難,盡可能地融入社會。”她說特教是她一生堅守的事業。
彭慧是培智部九年級班主任兼生活語文老師,從事特教工作5年多,用心育人的她深得孩子們的喜愛,她說:“特殊教育不只是讓孩子們簡單地學習,而是幫助他們更好去體驗這個世界。”她認為,如果一個孩子通過學校教育后可以獨立去生活,這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州特校黨建辦主任、教師石興林在州特校工作31年了,他說他是和州特校一起成長起來的。“我是有一種‘特教情懷’的,我始終把自己當做‘湘西特教人’。”回顧這些年的工作,他說在他眼里,每個學生都值得好好去守護。
教育是什么?有人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是一朵云推動一朵云,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在州特校,也許就是一群特殊的人推動一群特殊的孩子吧!
成 長
“讓每一個生命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這是州特校教師們的初心所在。
“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播音員,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出去。”你很難想象,這句話是一個從小失明、8歲時又患上脆骨癥的15歲男孩說出的話。
他叫田壯,是州特校啟明部五年級的一名學生。先天性失明和脆骨癥曾一度讓他很自卑,不敢與人交流。2019年來到州特校后,他才有機會學習盲文和普通話。
“雖說盲文只是由6個點構成,但是卻讓我讀到了大千世界的美,我感覺這個世界又為我打開了一扇門。”說著,田壯給我們朗讀起課文《田忌賽馬》,只見他雙眼緊閉,兩手上下摸著盲文,從他磁性而標準的普通話中,你能感受到他的珍惜與熱愛。
“還是讀書好,來學校后他整個人都變了,學校給了我們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媽媽彭鳳芝在旁邊補充道。
“我希望有一天也能像盲人主持人董麗娜那樣,成為一名播音員,可以自食其力,不再讓媽媽擔心。”聊起夢想的田壯,渾身散發著一種光芒。
聽障班九年級學生吳菊“說”:“我的夢想是考上大學,成為一名美術老師。”
聽障部九年級學生吳菊今年就要初中畢業了,目前正在加油備考中,她說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老師。
培智班九年級學生石建文說:“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宇航員。”
……
他們或許聽不見這個世界的美妙聲音,看不見這個世界美麗的色彩,或許無法表達出內心最真摯的話語,可是他們依然有夢想,依然在努力成長著。
飛 翔
對學校來說,教育是根本;對老師來說,孩子是一切;對孩子來說,學校是港灣;對社會來說,關注是一種力量。
多年來,州特校也一直受到各級黨政領導和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州教育局領導的高度重視及社會各界的關愛,各級領導先后到學校看望師生,為學校排憂解難;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州人民政府先后撥出專款用于改善辦學條件;也先后有100多家企、事業單位、部門及個人捐款贈物,救助貧困學生……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關注、關心與支持,州特校共完成500余名殘疾兒童少年的基礎教育和康復訓練工作,所培養的學生90%以上進入高等院校和職業中專(職高)深造,大部分實現了自食其力,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穩步提高。學校也先后被評為全國三康教育先進單位、湖南省特殊教育先進集體、先進基層黨組織等集體榮譽稱號。
烹飪工作室里,生活老師正在指導培智班的學生學習稱量面粉,幫助他們掌握生活技能。
特殊教育是愛的事業,有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愛的重視和支持、社會各界愛的關心和幫助,于是孩子們有了飛翔的力量。
夜幕降臨,鈴聲響起,指示燈閃亮。在操場上奔跑跳躍的孩子們,追逐著跑回了教室。
啟明部教室里,孩子們正拿出盲文書本開始做練習;聽障部九年級某教室,一場無聲而溫情的生日會正在上演;另一個教室,孩子們正埋頭練習素描,老師不時俯身用手語指導學生,安靜的教室“沙沙聲”此起彼伏……
“愛就是教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盡管諸多挑戰,但是關于探索、守護、成長、飛翔的愛的故事,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