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廷賢與竹編技藝
胡廷賢在編制竹工藝品。 麻垣杰 攝
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闕志明 麻垣杰 通訊員 宋凌堯
竹鈴鐺、竹編畫、巨型竹背簍、竹制長龍宴、竹樓……在竹編技藝傳承人胡廷賢的手里,“竹”能生巧,可編萬物。
胡廷賢,永順縣萬坪鎮人,是湖南省第四批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2023年湘西州武陵人才。竹子經過他的手,多次“跨界”,與旅游產品、地標建筑、室內設計融合,釋放獨特非遺魅力。同時,他不斷創新竹編技藝,發展竹編事業,通過竹編賦能鄉村振興,助力鄉村旅游。
近日,在芙蓉鎮胡廷賢的竹編小店,他靜靜地編織著茶杯墊。環顧這間4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一件件竹編作品,一張張榮譽證書都如同眼前的他一樣,安靜。
2天編織一個保溫杯套,2天編織一個背簍,2個月編織一個水果籃……以耗費工時計算售賣價格。很長一段時間,竹編只能賺到工時費。
2002年,胡廷賢在湘西州小背簍擂臺賽中斬獲四項大獎,他做了個決定把店子開到芙蓉鎮,依托旅游,展示非遺技藝,傳播非遺文化。
一邊開店營生,一邊傳授學徒,胡廷賢常常思考怎么讓非遺這碗飯養活更多人。
“我們現在和室內裝修還有一些項目合作了,一件作品最高單價能到幾萬塊錢。”2014年,胡廷賢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線上線下接訂單,接單后會根據要求分派給公司及附近村民編織。公司成立后,訂單逐年增加,多的時候能達到300多單,盈利超過百萬。
一些“定制”訂單也隨之而來。2020年,胡廷賢就為洞坎村編織了一個巨型背簍——《土家背簍王》,該作品直徑4.8米高5.6米。這個巨型背簍讓人驚嘆,成為洞坎村的標志性建筑,也成為鄉村旅游的亮點。
2022年,他的團隊為花垣縣十八洞村定制了竹制長龍宴席,竹編龍頭、簸箕做龍身(餐桌),配上龍尾、竹椅,千年傳承的農耕文化和苗族文化交融生輝,別具特色。他的作品多次獲省級、國家級金銀獎。獲獎作品被湖南省工藝美術學會、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收藏。
在萬坪鎮的老家,胡廷賢和徒弟們一起修建了一棟竹樓,里面的家具裝飾全都是竹子打造的。目前,竹樓用作非遺傳習所,胡廷賢大部分時間都在傳習所教授徒弟,接單,編竹編。他的兩個兒子也從外地回了家,幫助他一起將竹編產業做大做強,讓鄉鄰鄉親都能在農閑時抓一份收入,讓非遺技藝賦能鄉村振興。
胡廷賢的徒弟已經近200人,在徒弟中有兩人已經出師,被評為縣級傳承人,準備申報州級傳承人。
“要常懷敬畏之心,永遠不要以為自己是大師才能做好一件事。”胡廷賢說竹編不再是簡單的生活用具,是一種文化符號,這是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產,是民族的根脈,是我們永遠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手藝。他希望大家可以建立文化自信,將竹編傳統手工藝傳承的同時不斷吸收與創新理念,讓竹編這項技藝傳的更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