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石秋云
5月中旬,經過了一個春季的生長,鳳凰縣新場鎮合水村百畝蕎麥基地花期正盛。紅的紫的白的,星星點點,成壟連片,在合水村的綠水青山間鋪開,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田園畫卷。
在大坡村葡萄園,青翠的高山刺葡萄飽滿圓潤,一串串掛滿枝頭,豐收在望。
近年來,新場鎮按照“一村一特色”發展思路,引導各村立足自身特色,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揚長避短,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全鎮形成了以蕎麥、高山刺葡萄為主打產業,雪茶、獼猴桃、吊瓜等各種產業齊頭并進的良好發展態勢。全鎮建成千畝規模產業園3個,建成百畝產業園17個,成立村級合作社18個。2023年,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43萬元,較去年增長25%。
新場鎮平均海拔700多米,當地種植蕎麥歷史悠久,這種在南方雖然不是主食,但是曾經在抗災度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雜糧,緣何成為鄉村振興新興產業?
2018年,中國農科院周美亮博士團隊聯合省、州、縣相關部門,因地制宜將新場鎮合水村打造為武陵山區蕎麥種質資源保種與擴繁新品種選育基地,全鎮立足“短期見效益、增收可持續”目標,著力打造“蕎麥小鎮”,其中合水村采用套種、輪作、保種擴繁種植300余畝,火馬村、茨巖社區、楓木林村采用“獼猴桃+苦蕎”套種1700余畝,官寨村、木根塘村“油茶+苦蕎”種植2000余畝,大坡村“農旅+蕎麥花”種植500余畝。截至今年,種植規模達到近萬畝,蕎麥產業收益達百萬余元。
在抗災度荒歷史中出色完成使命的蕎麥,在鄉村振興中如何再建新功?延伸產業鏈是關鍵。新場鎮積極探索打造苦蕎茶、苦蕎粉等產品,“小蕎麥、大產業”的產業發展格局逐漸打開。
說到新場,不得不提被人們稱之為“湘西吐魯番”的大坡村。
十年前,大坡村黨支部書記楊清華和5名黨員試種20畝高山刺葡萄成功掛果,畝產約3000公斤,畝收入1萬多元,成功地在這片平靜的土地上“萄”了第一桶金。村民看到“甜頭”紛紛跟上,如今,大坡村僅刺葡萄種植面積就有近1100畝。同時,村兩委還牽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全村大力發展葡萄產業。2017年,合作社注冊商標“鳳凰秋歌”高山刺葡萄,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除此之外,村里還相繼發展了雪茶、獼猴桃、吊瓜等產業,鄉村振興成色十足。同時,大坡村還利用這些產業優勢和品牌優勢,探索打造“研學”這一新興產業,把研學基地建設為鄉村振興新引擎。
小垅村的地蘿卜、牯牛村的西瓜、先鋒村的蔬菜,大岔村、古林村的雪茶……行走在新場鎮,到處一派生機勃勃景象,新產業帶來新發展,美麗新場,活力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