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靖縣國茶村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紀實
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龍清彰 通訊員 王家平
保靖黃金茶王國在哪里?在保靖縣葫蘆鎮國茶村。
該村散落在保靖東南部的一條10余公里的山脈上。5個自然寨、496戶、1932人組成的國茶村,以茶為業,以茶為生,以茶脫貧,以茶推進鄉村振興。
一葉鋪開振興路。國茶村的發展是由一片小小的茶葉帶來的。
茶旅融合,致富大道通茶園
村支書石忠正用一組數據介紹茶產業的發展:2017年,該村300多戶人種茶7000多畝,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多元。今年,全村戶戶種茶,面積為15000多畝,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000多元,茶產值達8000多萬元。茶葉加工廠、加工作坊由6家發展到80多家。茶業成為該村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持續發展茶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哪里?”石忠正自信地說:“在茶旅融合。”
位于高山臺地的國茶村,下有深谷,周圍奇峰環峙,風光如畫。 茶旅融合,有路可走。
不負青山不負茶。2017年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該村啟動茶旅融合。當年,保靖縣投資200多萬元,在該村興建形似兩葉一心的標志性建筑“茶廬”,集民宿、餐飲、購茶、觀景、休閑于一體,茶旅融合正式開啟。2021年,州委組織部派出工作隊駐村開展鄉村振興,在工作隊的幫助下,該村茶旅融合步入快車道。
駐村第一書記周陸云說,工作隊和村“兩委”以茶旅融合為抓手,加快建設一批旅游設施項目,深度發掘多種文化,推動茶旅融合漸入佳境。去年,該村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5家農家樂、民宿生意火。
2023年3月,保靖縣將茶廬經營權交給村里,村里承包給州內一家旅游公司。茶廬負責人石美新說,平時常有客人來住,周末、節假日一房難求。一年來,公司聘請3個村民經營,給村集體上交5萬元,支出工資14萬余元,茶廬生意越來越好。
致富大道通茶園,茶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寬闊。
茶綠山青,美麗鄉村共創建
茶樹綠,松杉青,滿眼青綠的國茶村,負氧離子超標,自然風光讓人心曠神怡。同樣,村里人居環境宜人,炒砂公路通到村,青石板路通到戶,觀光棧道通茶園。
2017年以來,該村投入5000萬元,建設和完善基礎設施。7年來,該村新修和改造通村公路20公里,鋪青石板路30公里,修觀光茶道1300多米、停車場8000平方米,建游客接待中心、村史館、文化館、公廁、寨門、觀光平臺、露營平臺,鋪裝七星文化廣場,復建古陶窯,所有民居全部改造,為茶旅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人人行為要規范,黃賭毒騙不要沾……”刻在七星廣場巨石上的《國茶村村規民約七字經》,潛移默化規范村民的行為。村里每年評選“最美農家”“文明家庭”“普法示范戶”,家家戶戶以愛衛生、講文明、守法紀為榮。7年來,該村無各類案件發生,無上訪、無投訴、無火災和交通事故,社會治安穩定和諧。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支撐。村里對考上大學的學子,每名獎勵1000元至2000元。重點培養12名黨員,使之成為致富帶頭人。擇優選拔6名致富帶頭人,培養為村級后備干部。吸收入黨積極分子7名,村里的發展后繼有人。
鄉村要振興,組織是關鍵。工作隊和村“兩委”深入推進“三長制”,建立“片長、組長、鄰長、戶主”“四級三聯”治理體系,通過“支部帶動、產業推動、項目拉動、文旅聯動”,讓茶園變公園,茶區變景區。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7年增長了8倍。
美麗鄉村共創建,共同富裕的國茶村迎面而來。
茶生文興,山村舞臺綻異彩
迎賓苗鼓打起來,歡樂苗歌唱起來,接龍苗舞跳起來,優雅而美妙的茶藝醉客人。國茶村的舞臺,茶生文興正當時。
非遺文化節、苗鼓比賽、村廚大賽、春歌會等節會,先后出現在該村的舞臺上。每年,該村舉辦2次以上節會,以節會帶動旅游,拉動銷茶,成為一道亮麗風景。
這里黃金茶文化厚重沉淀。 該村深挖茶文化,把保靖黃金茶傳說,茶圣陸羽與國茶村的淵源以及種茶的故事,采茶、炒茶、茶藝的絕技等,用文字、圖片、視頻整理記錄,放在村史館中展示。
這里還是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展示地。該村根據當地民風民俗,著力發掘苗族文化、巴代文化、制陶文化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解放軍駐軍該村剿匪的紅色文化等。游客來了,不僅可看風景,體驗采茶、品茶,還能觀賞、體驗文化交融,沉浸在濃郁的文化氛圍里。
茶生文興。苗鼓隊、苗歌隊、鑼鈸隊等表演隊伍,不僅登上村里的舞臺,還走進北上廣深等地表演、比賽。5位村民成為制茶、茶藝、苗鼓等省州非遺文化傳承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7年來,該村先后獲得“湖南省同心美麗鄉村”“湖南省美麗鄉村示范村”“湖南省最美瀟湘文化陣地”“湖南省先進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以及“湘西自治州鄉村旅游示范村”“湘西自治州產業強村”等40多項榮譽。2023年,村寨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
茶生、旅起、文興、民富的國茶村,正朝著鄉村振興大道,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