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紹生(右)指導獼猴桃育苗大戶王兵進行冬季培管。
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童光麗 龍文玉 石琦 石流 通訊員 田景明
石紹生家有一個大收納箱,里面存放著他生前獲得的部分獲獎證書和學習筆記。按照當地習俗,石紹生去世后,他的妻子將一些證書和筆記本燒掉了,現存的這些是兒子石洋對父親的一個念想。有“全省科技創新先進個人”“鳳凰縣十佳公仆”等,以及一些讀書筆記。
其中一沓稿紙上寫著《紅陽獼猴桃栽培技術》,紙張已泛黃,字跡已開始模糊。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他用鋼筆寫的學習筆記。
“紅陽獼猴桃是中華系列美味獼猴桃的一種,是我縣較早種植的優良品種之一。”鳳凰縣老科協會長段躍進說,“這些年石紹生一直在不斷學習、充電,緊跟時代步伐。”
除了向書本學,石紹生還向實踐學、向同行學。石紹生在鳳凰縣老科協的同事田世友說,在鳳凰縣城,石紹生有一個“秘密據點”,他一有空就往那里“鉆”。那是一家農資店,什么時候出了某種新品種、新藥物,他都摸得清清楚楚,并備一份帶在身上。當哪個種植戶的果園出現病蟲害,他便告訴其如何防治,到哪里可買到,它的外形長啥樣。而這些年,除了義務擔任鳳凰縣老科協的農業技術顧問外,他還在州柑橘研究所、鳳凰縣農業農村局等機構和單位任顧問,并和周邊地區農科院同行保持聯絡,始終與新技術、新產品同行。
2023年,鳳凰縣老科協決定在菖蒲塘村建柚類品改提質示范基地時,石紹生立馬想到了常德市農科院,因為那里培育出的新品種市場價可達每公斤30元。有了追求的目標,石紹生就全權負責苗木接洽等相關事宜。2024年4月,調來的新品種苗木完成栽植。
采訪中,宇翔家庭農場技術負責人秦世峰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2022年的一天,他陪石紹生去吉信鎮麻場村。麻場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是有名的產麻村,后來村民由種苧麻改種紅心獼猴桃。看到石紹生一來,村民們就圍攏過來,都把60多歲的石紹生喊做“小石”。石紹生聽后不但不生氣,反而笑瞇了眼。大家在一起卷起了“喇叭筒”,接著一個個問他紅心獼猴桃管理技術。他一邊和大家吹著“喇叭筒”,一邊耐心解答群眾提出的各種問題。
后來,秦世峰才知道,石紹生一參加工作就在鳳凰縣農業農村局,經常到麻場村開展農技服務,那時年紀輕輕的,可不就是“小石”,不想后來就這么幾十年如一日被喊做“小石”了。
那情那景,讓這位退休干部感觸頗深:“我當時就有寫一篇文章的沖動,題目都想好了,就叫《小石頭》或《農民的小石頭》。”秦世峰說,“‘小石’這個稱呼接地氣,代表著他與百姓打成一片,也代表著百姓對他的認可。”遺憾的是,文章沒寫成,石紹生就去世了。如今,秦世峰托付記者完成這個心愿,叮囑說那是:“不變的稱呼,不變的初心。”
的確,作為從鳳凰縣臘爾山臺地走出的農家子弟,石紹生一直保持著當年大隊選送他到州農業學校學技術、將來造福鄉民的初心。從參加工作之日起,他就不斷鉆研新技術,攻克了一個個林果種植難題。果農遇到技術難題,只要一個電話過來,石紹生都會到現場察看。難怪他常說,退休了比上班時還忙呢!石紹生的同事滕金文回憶,石紹生常講一句話:“我是農民的兒子,國家培養了我,技術是國家的,要盡力為老百姓服務,冒(不)管退休不退休。”這些年,石紹生將所學的技術對種植戶傾囊相授,培養出了803名紅心獼猴桃種植能手。有了科技作保障,這里荒山變果園,土地生金,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石紹生是苗族人,會講地道的苗話,在移民區為種植戶上課時他就用苗話,一開口瞬間將距離無限拉近,因此種植戶聽他講技術課就格外來興趣,“如果在基地培訓,室外坪場上都站了人;如果在室內培訓,凳子不夠用,窗戶都沒興關,也關不了,好多人背著娃崽趴在窗臺上聽。”秦世峰說,由此可見石紹生受百姓歡迎的程度。
石紹生一直生活樸素。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對物質生活看得很淡,晴天一雙解放鞋,雨天一雙高筒靴和一頂斗篷;下鄉途中,經常是“一碗粉”便解決溫飽問題。為種植戶服務,純屬無私奉獻,下鄉了才拿一天50元的生活、交通補助,有時除去租車費還不夠,但他總是樂哈哈的。
石紹生只幫忙從不拿好處。他與鳳凰縣大小獼猴桃種植戶、育苗戶都熟,彼此有什么要買要賣的,他知曉后就從中牽線搭橋,讓雙方皆大歡喜。對此,菖蒲塘村獼猴桃育苗戶王兵深有感觸。借助石紹生傳授的育苗新技術,苗木的抗病性強,苗木價格一路看漲,每株漲至8元還非常搶手。近幾年,石紹生給他介紹了一個大客戶,其每年苗木的購買量達二三十萬株。而在整個菖蒲塘村,石紹生一年下來要幫育苗戶們銷苗木上千萬株。“哪怕每株收取一分錢的信息費,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啊!”王兵感嘆道。
石紹生的妻子一直沒有工作,兒子買房成家都需要用錢,家里并不寬裕。去年石紹生到廖家橋麻國章處給兒子買兩件獼猴桃寄過去,因為石紹生平時沒少幫麻國章的忙,麻國章怎么也不肯收錢。見此,石紹生就說:“你不收錢,我就不要了。”拗不過石紹生,最終麻國章收了錢,內心對石紹生更多了一份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