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手楊長富擂響戰鼓。
沙灣龍舟女隊冒雨訓練。
文/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吳宜芝 特約全媒體記者 吳東林 圖/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楊賢清
端坐船頭,拿起鼓槌,鳳凰縣沱江鎮沙灣社區龍舟隊鼓手楊長富意氣風發,渾身似有使不完的勁。
6月4日,農歷四月二十八,距離2024年“神秘湘西·天下鳳凰”端午賽龍舟·搶鴨子活動還有4天時間。
沱江河沙灣河段煙雨不止,霧氣彌漫。鼓聲起處,18名槳手聽從戰鼓指揮,整齊有序劃著船槳,一艘龍舟似出水“金龍”在煙雨中由遠及近,來去如飛。
“我們提前半個月開始訓練,上午女隊訓練,下午男隊、女隊同時訓練,大家團結一致,希望在此次比賽中取得好名次,傳承沙灣龍舟精神。”正在同隊員分析戰術的楊長富說。
作為沙灣龍舟隊中最年長的隊員,今年65歲的楊長富賽了40余年龍舟,手下的船槳、鼓槌與厚繭融為一體,早就成為身體的一部分。
1981年,21歲的楊長富第一次參與賽龍舟,成為一名年輕力量的槳手,與龍舟結下不解緣分。
“當時,大家對賽龍舟的興趣極為濃厚,都想上場展示自己的好氣力,不上場不甘心,實在上不了場的就在岸邊當生活員。”楊長富說,包含鼓手、艄手在內的13名隊員基本是十七八歲的精壯小伙。
龍舟不是說劃就劃,需要力量,但不能靠個人蠻力,講究的是默契配合。
鼓手坐于船頭,頭上纏裹紅布,鼓聲指揮著船只進退。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以鼓聲的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而艄手則須力氣大,坐鎮船尾,掌握著行舟方向。
配合默契的龍舟賽像舞臺劇,最能吸引看船人的目光。
比到激烈處,兩岸看船人大聲吶喊助興。遇到船只打翻,船員如撲騰的鴨子四散,看船人則捧腹大笑。
賽贏的隊伍會把鑼鼓敲得震天響,實力不敵的隊伍就把鞭炮從高處拋下,讓鞭炮在半空中爆裂,“砰砰砰”的鞭炮聲勢要蓋過鑼鼓聲。
那一年沙灣龍舟隊在熱鬧的氛圍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后面幾年,因著街坊四鄰支持、年輕人熱愛,沙灣龍舟隊的速度越來越快,成績也越來越亮眼。
“大家都把賽龍舟當成自家事,清明節后就必擰成一股繩,開始拉膠繩練臂力、下水練默契。其他龍舟隊只要一聽說對戰沙灣隊,都會打起十二分精神,絕不敢掉以輕心。”上世紀90年代初,年紀稍長的楊長富接下鼓槌,成為鼓手,用鏗鏘的鼓聲帶領沙灣隊乘風破浪,蟬聯4屆冠軍。當時,還流傳著佳話:“沙灣精神,沙灣人”。
2000年,鳳凰古城旅游業開始興起,不少沙灣人將自家房子出租給商戶,搬出了沙灣,加上鳳凰龍舟賽賽制更新,小雙船更換為大單船,一支隊伍的參賽人數從13人增至最少需要18人,比賽距離也從二三百米增至五六百米。
“不僅報名參賽的人少了,龍舟隊還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隊員老齡化。很長一段時間,沙灣龍舟隊參賽隊員平均年齡都在40歲以上。”見證沙灣龍舟隊輝煌的楊長富很擔心賽龍舟這項傳統活動會在沙灣失去傳承,但僅憑他個人也很難打破這種青黃不接的局面。
2013年起,沙灣龍舟隊從民間自發組織演變為社區組織,沙灣社區通過籌集經費給予比賽隊員提供經濟支持、在社區內宣傳龍舟習俗等方式,吸引年輕人愛上劃龍舟。
“要讓年輕人懂得,賽龍舟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精神。它代表著團結、前進和傳承。”沙灣社區黨支部書記龍鳳寧說,一支隊伍至少需要18人,同時還要花費大量時間訓練,如今大多數人都要工作賺錢,召集起來不容易。
但讓她欣慰的是,每次一發出號召,大多數熱愛劃龍舟的居民都能積極參與,其中還有不少年輕人。大家上場的上場,不上場的就當啦啦隊或給隊員們搞伙食。
沙灣的龍舟精神在水里,也在岸上。社區但凡有紅白喜事,居民都會自發搭把手,哪家需要錢了,大家伙會集體募捐,哪戶有難事了,街坊鄰居也會想辦法幫助解決。
“去年的比賽是沙灣龍舟女隊重新組隊后的第一次比賽,拿了第4名的好成績,今年我們也要努力,爭取拿到更好的名次,給年輕人立好榜樣。”作為龍舟隊一員的龍鳳寧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