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特約全媒體記者 吳東林 通訊員 田園 周鐵志 闕村芝
6月下旬入汛以來,鳳凰縣千名志愿者以“雨”為令、聞“汛”而動,第一時間吹響防汛救災“集結號”,在城鄉廣泛開展排查隱患、應急救援、轉移安置、轉運物資、清淤排污各項志愿服務活動。
一抹抹志愿紅無懼風雨,用暖心志愿行動筑牢防汛安全線,化為“防汛堤壩”上最靚麗的風景線。
7月1日凌晨,鳳凰縣暴雨如注,雨水肆虐。該縣防汛應急響應等級從IV級提升為Ⅲ級,全縣各鄉鎮1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85個實踐站積極響應,通過微信群、村村響等多種方式,向轄區群眾及時推送氣象預警和出行安全信息,全縣各單位、鄉鎮組織志愿者在轄區內開展防汛救災志愿服務活動,為廣大群眾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雨情就是命令。暴雨襲來,鳳凰古城內積水嚴重,沱江鎮組織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100余人分片分區前往古城。針對存在的安全隱患,志愿者及時拉設警戒線,勸導群眾遠離危險地段。沙灣社區志愿者龍鳳寧頭戴斗笠,冒著大雨站在水流湍急處,拉著警戒線,對過往群眾進行勸導,叮囑群眾非必要不出門。為避免古城商戶物資受損,志愿者紛紛冒雨上前幫助古城內商戶及時轉移物資。
鳳凰縣城管執法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通過“線上+線下”模式,大力宣傳防汛抗災、應急避險知識,增強群眾防汛抗災的自救意識和防范能力。志愿者們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沱江河沿河兩岸、低洼、易積水路段,以及學校周邊等重點場所的安全排查。同時,全方位排查戶外廣告招牌設施,在重點區域設置警示帶、提示牌等,確保群眾安全度汛。
“有我們在不要怕,請放心!”廖家橋鎮迅速組織23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對54座山塘、7座水庫和17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拉網式排查,對殘疾人、獨居老人、留守兒童開展“敲門行動”。
在廖家橋社區,住在觀音廟旁的一戶人家被淹,河水倒灌一樓,2位老人及1名婦女被困家中,志愿者田歡和隊員迅速對受困群眾展開救援。一行人用皮劃艇載著受困人員,救援人員拉著繩索牽引,3名被困群眾成功轉移到安全地帶。
面對汛情,水打田鄉東子山村迅速組織50余人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走村入戶對群眾進行防汛知識宣傳,對轄區群眾進行轉移和妥善安置,做到應轉盡轉,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共轉移、分散安置群眾14戶28人。
如今,雨過天晴,積水消退,志愿者們仍然堅守一線,全力做好雨后清淤工作,揮鍬鏟泥、清理垃圾、沖刷地面……
在古城虹橋中路新市場街道和南門坨街道,古城社區志愿者們手持高壓水槍、掃帚等工具,對街道進行全面沖洗和清掃。虹橋社區組織黨員志愿者、居民群眾共計70余人開展清淤工作,清理泥沙、垃圾、渣土等。居民屋前屋后恢復干凈整潔,群眾出行安全得到保障,江邊商戶恢復正常營業,古城街道的面貌煥然一新,吸引了不少游客漫步古城欣賞美景。
“保護古城,我們義不容辭!”鳳凰消防公益救援隊志愿者李利萌表示,當洪水來臨的時候,他作為一名退伍軍人必須挺身而出,沖鋒一線,積極幫助群眾轉移物資、轉移受困群眾,及時疏散游客。洪水退去后,他又投身清淤排污行動中,讓群眾盡快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
風雨無情人有情,志愿服務暖人心。汛期以來,鳳凰縣千名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日夜奮戰在防汛救災第一線,用行動守護著群眾平安,用責任和奉獻彰顯社會擔當,讓文明新風處處閃耀,讓文明之花處處綻放,筑起了風雨中一道道靚麗暖心的“紅色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