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李再興
一處溪流清澈碧綠,在陽光照耀下閃著星光,不舍晝夜潺潺地向前流去……在花垣縣雅酉鎮老人山與黃瓜山之間的坡腳苗寨看到峒河源頭時,瞬間被眼前的神奇景色所驚呆,思緒隨之流向遠方。
總長150公里的峒河是沅水的上游支流,像繚繞在湘西大山里的“翡翠玉帶”,靜靜流淌、輕輕吟唱,兩岸山峰青翠、景色秀美??蛇@條被吉首人稱為“母親河”的河流,源頭卻在花垣縣。2015年,吉首市專門組織溯源峒河考察組,翻山越嶺、不辭辛勞,歷經兩個月的考察,確定峒河源頭就在雅酉鎮坡腳村。村里人回憶,當時考察隊員溯小溪水而上,來到這個苗語叫“比柳”(漢語意為“井水”)的地方,發現整個老人山是個巨大的蓄水體,溪流從此處流出,最終匯成峒河。為定格這一重大發現,湘西籍著名書法家林時九欣然寫下“峒河源”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被放大數倍后,刻在了源頭溪流上的石壁上。
坡腳村人以擁有“峒河源”為傲,也樂于保護這個珍貴的源頭。無論春夏秋冬,沿著峒河溯源探險的人們絡繹不絕,可進入坡腳村,總有村民耐心提醒:保護源頭活水,你我人人有責。來客們欣然接受,只用眼睛和相機去感受這方潔凈的山水。樸素的村民講不出大道理,可在他們的內心里,保護峒河源頭就是他們的義務,愛護秀美峒河就是他們的責任。為同一條河、獻同一份愛,坡腳村人說,他們只希望峒河永遠清澈、家園更加美麗。
坡腳村人的這份擔當和大愛,或許早已融入于血液、鐫刻進骨子。這一點,從黃瓜寨的乾嘉苗民起義舊址里可以找到答案。黃瓜寨是坡腳村的一個自然寨,因坐落在海拔1134米的黃瓜山中而得名。這里是乾嘉苗民起義的重要策源地,是清代中衰之戰的主戰場,誕生了在起義中第一個稱“苗王”的英烈石三保。
“溯雍正之年,清廷廣設營汛,集派流官,對苗族地區,同樣實行‘改土歸流’。苗漢官吏勾結苗族上層分子,掠奪民財,兼并土地。延及乾隆末期,清之剝削日趨加深,苗族災難十倍于前,遂激憤石三保,聯絡民眾起義?!睋ㄔh政府1985年所立的石三保紀念碑記載,黃瓜寨人石三保組織領導了乾嘉苗民起義,雖以失敗告終,但仍流芳史冊。
石碑記載,乾隆六十年正月初四,石三保邀乾州廳吳八月、鳳凰廳吳天半、松桃廳石柳鄧等人,在黃瓜寨計議。后因楊芳告密,清朝地方政府馬上派兵鎮壓,石柳鄧在松桃首舉義旗,石三保立即策應,率苗民痛擊來犯清兵,在今天雅酉排達扣,全殲一千四百之敵,總兵明安圖、副將伊薩納、同知彭鳳堯等將吏,皆被擊斃。首戰告捷,軍威大振,湘、黔、川苗漢人民紛紛響應,斗爭烈火勢成燎原,清廷極為震懾。隨后,乾隆皇帝驚恐萬狀,急調云貴、四川、湖廣、兩江總督??蛋驳?,統帥十八萬兵,圍剿義軍。石三保等采取“官有萬兵,我有萬山,敵來我去,敵去我來”的戰略戰術,與敵周旋,屢操勝券。后因力量懸殊,加之吳隴登出賣,吳八月、吳天半先后被俘,石三保為找出路,去土蠻地區與白蓮教聯系,于嘉慶元年五月十三日,受龍子貴騙去哄哄寨被俘,解往京城。他受盡百般酷刑,仍大義凜然,拒不投降,同年七月十八日在熱河行宮英勇就義,時年五十歲。
“乾嘉烽火漫三邊,民族英烈浩千秋。”如今已斑駁褪色的石碑上還載明了那次起義的意義:乾嘉苗民起義雖以失敗告終,但他激起了苗民振奮精神,牽動清廷七省之師,斃其都司以上官員二百余名,耗其白銀二千萬兩,軍米一百萬石,促使清廷的腐朽加劇。石三保反掠奪的壯舉,萬古流芳!反壓迫之精神,永世長存!
如今,烽煙早已散去,峒河靜靜流淌。坡腳村的山水間,村民們用團結拼搏、勤勞果敢的精神,不懼高寒、不屈不撓,在村寨周邊種植糧食、蔬菜、煙葉、吊瓜,在紅土高山上開荒種茶近兩千畝,齊心推進茶旅一體化發展,續寫著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