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特約全媒體記者 向軍 劉婧麗 通訊員 趙歡 段錦儀 何鑫
一座城市的溫度,不在于高樓大廈的多少,而在于城市中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時光投射著吉首這座城市溫度的點滴——或是為了一句囑托,兩代人接續傳承,71載義務護墓;或是19年的愛心送考,7年的“護學”;或是拿出全部年貨只為冰雪天氣滯留群眾有口熱飯吃的社區居民……在城市的車水馬龍中,他們總是帶著真誠的笑容,用自己的行動傳遞著愛與關懷,就如同一束束溫暖的陽光,驅散著生活的陰霾,照亮著人們前行的道路。他們的付出看似微不足道,卻如點點繁星,匯聚成璀璨的星河,溫暖著整個城市。
民生情懷,讓城市更溫暖
每天下午5時,吉首市馬頸坳鎮新灣村的菜農便開始在公交招呼站集結。傍晚6時左右,15路末班公交車將把他們帶到15公里外的吉首市城區八月樓市場。
剛下車,一包包新鮮蔬菜就吸引了不少市民群眾,稱重、付款,不到十分鐘就銷售一空。從村里坐公交到市場賣完菜,不到一個小時就賺到了“真金白銀”,菜農們笑得合不攏嘴。
事實上,他們坐公交去賣菜的時間并不長。幾個月前,他們進城賣菜,要么幾個鄰居拼一輛小貨車,要么騎著三輪車去。如今,連人帶菜只要花費10元左右,公交車30分鐘就抵達了目的地。從拼車進城、通宵等待,到低廉的票價,到落地就有買家,擁有一席之地擺攤兒,這個轉變發生在今年。
新灣村有75個蔬菜種植戶。兩年前,這里就通了公交車,這讓菜農進城賣菜有了新選擇,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公交車雖然能進城,但是終點站距離菜市場還有一公里多的路程。為了解決菜農們的賣菜難題,吉首市交通、公交、駐村工作隊等多個單位形成合力,由市財政拿出一定資金補貼最后一公里,最終決定在原有15路公交車的基礎上延伸一公里到吉首市八月樓市場。公交車每天一趟,每晚6時發車,票價2元,每袋蔬菜加收一元費用。
為方便群眾,今年7月,吉首市進一步創新城市管理方式,根據城區不同路段的人流量、車流量以及附近居民購物時間等因素,精心選點布局,設立了潮汐攤區,為銷售本地水果蔬菜的零散攤販提供了穩定的銷售地點。 一條條賣菜專線,折射出的是民生溫度,更是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
持之以恒的努力,換來的還有舊貌換新顏的老舊小區改造,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更加井然的停車、出行、排隊秩序,更加規范、友好的窗口服務,和人們更加平和有禮的精神風貌以及對城市更加深厚的愛意。目前,吉首市已完成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74個,改造老舊小區388個,改造總戶數35047戶;新建標準化停車場68個,新增停車位4800余個。
志愿服務,讓生活更溫潤
城市的溫度,體現在文明力量的滋養中。
“我家電風扇壞了”“我這把刀有點鈍了”……每個月,吉首市鎮溪街道砂子坳社區碧桂園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常態化開展“貼心服務日”便民志愿服務活動,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貼心的“小幸福”。
石家沖街道寨陽村農民書法家楊再喜,暑假期間開展書法培訓公益課堂;榮昌坪社區居民、77歲的“銀發”志愿者曾運欽,每天到社區報到,準時“上崗”,主動找活兒。
“苗鼓傳習隊”“周末公益課堂”“青力護苗”“生命關懷”等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走進千家萬戶……
“我宣誓,我自愿參加吉首市第十九屆愛心送考,并承諾在高考期間,免費接送考生,給考生一個安全、舒適的乘車環境。” 19年的“愛心送考”活動,志愿者們用行動護航高考。
“小朋友,過馬路慢點。”“師傅,麻煩您讓孩子和家長先過馬路。”吉首市交警吳丹和隊員們,每天上下學高峰時期,輪班來到吉首市第八小學開展“護學”工作。由25名女警組成的“女子護學崗”,2017年成立至今已有7年了,護學崗執勤人員1.5萬余人次,出警次數2700次,志愿服務4200小時,成為車水馬龍中的美麗“風景”。
近年來,吉首市積極打造志愿服務品牌,如今,“愛心送考”“女子護學崗” “啟明工作室” “文明交通勸導”“愛心拼百分”等一系列志愿服務品牌,如一顆“種子”根植于廣袤大地。全市各級黨員干部積極捐資,匯集成100%的愛心獻給群眾,截至目前,累計集中幫扶困難群眾1.7萬余戶,幫扶資金849萬余元。
以人為本的關懷,在志愿服務驛站里清晰可見。為加大對快遞小哥、城市環衛工、市政工人等戶外勞動者的關心關愛,吉首市全面推進打造志愿服務驛站,通過強化全覆蓋、提供多元化全天候服務,進一步做細做實群眾服務工作,持續提升城市溫度。“有了這個驛站,天冷的時候有歇歇腳、喝熱水的地方,真是為我們這些戶外勞動者解決了大難題。”環衛工人彭大姐高興地說。
近年來,吉首市積極探索創新,以“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為主線,整合陣地資源,規范建設標準,健全運行機制,形成城鄉一體、協同運行的1個中心、12個所、152個站及增設實踐點的四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載體,建立治安巡邏、風氣監督、環境清潔、文化傳承、文藝宣傳、愛心幫扶等志愿服務隊1472支,注冊志愿者達5.77萬名,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實現陣地“全覆蓋”。為民、惠民、利民的文明城市創建,創出了一個以人民為中心的溫暖之城。
好人善舉,讓家鄉更溫馨
城市的溫度,更體現在“城”與“人”的雙向奔赴里。吉首的溫度,可觀可感,見之于一城好人群像。
“張仁旺不計個人得失,20多年堅持看護烈士公墓,只因承諾了最初的守墓人,獲評第二屆湖南省誠實守信道德模范。媽媽,這也太感人了。我們都要向他學習……”開學前夕,6歲的豆豆在媽媽的帶領下,來到“好人廣場”,上好“開學第一課”。
2024年,因為修建大興寨水庫的需要,大龍村村民龍宏清家需要舉家搬遷,但母親為了丈夫去世前的一句囑托,始終不肯離開。73年前,解放軍二十二團的三名戰士剿匪犧牲,龍宏清的父親生前一直為他們守墓,臨終前交代老伴兒“一定要守護好烈士墓。”為了這句囑托,母親一直不肯搬離,直到龍宏清承諾和妻子住在墓地旁的小木房子里,一直守護他們,才肯簽下搬遷協議。
今年7月,吉首市委政法委為張崇琪頒發了《見義勇為確認證書》和獎金。2022年12月30日晚上8時左右,相約一起慶祝“陽康”的張崇琪與張雨婷、譚心貽,在聽到“有老人掉進河里”的呼叫聲后,沒有絲毫猶豫,便跳下了冰冷的河水里,合力救起了老人。
今年年初,一場大雪,阻擋了人們回家過年的腳步。高速公路上滯留的人們也牽動著吉首人的心,吉首市民李生花等6個家庭自發組織起來,為滯留乘客送飯送菜,送去人間溫情。6人獲評湘西州2024年第一季度“湘西好人”。在分享會上李生花說:“凡人善舉,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吉首的溫暖。”
助人于困境,吉首這座“好人之城”再度被凡人善舉閃亮標注。一張張平凡的面孔,匯聚成閃耀道德光芒的最美群像。滿滿的正能量,突破群體、地域、行業的拘囿,傳承、催生一片美麗的風景。近年來,全市共126人獲得最美系列、各級道德模范、“好人”等榮譽稱號。
放大道德典型的感召力、感染力,吉首市通過多種途徑,讓“好人”成為城市“最亮的星”:道德講堂常態化宣講好人事跡,每年舉辦“交流活動”、事跡巡講、身邊好人展覽等活動,讓好人好事進鄉村、社區、學校;善行義舉榜遍布城鄉,“好人公園”“好人長廊”“好人橋”成為全市尋常風景……
讓好人有好報,吉首市對生活困難的道德典型落實日常生活關愛、醫療綠色通道、年終資金幫扶等關愛措施,為“好人”解除后顧之憂,激勵更多市民存好心、做好事、當好人。
一樹春風千萬枝。文明,賦予這座城市更深沉的美。歷經多年努力,吉首這座充滿溫度的城市,不斷拉長表彰名單,一樁樁感人肺腑的凡人善舉,為吉首崇德向善的精神風貌寫下了生動篇章。
因為有了好人,城市不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森林,而是一個充滿溫暖與愛的大家庭。他們用自己的善良、勇敢和奉獻,為我們的生活注入了無盡的活力和希望。讓我們向這些好人致敬,學習他們的善良與奉獻精神。讓我們也成為好人中的一員,用自己的愛去溫暖這座城市,讓它成為一個更加美好的家園。有了好人,城市更有溫度;有了溫度,城市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