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吳剛
1
我從來不將文旅看作一個邊界清晰的行業。
尤其在信息社會高速演進、生活方式深刻變化的當前,文旅的事,絕不僅僅是文旅行業的專責,而應該是一種全社會各層面共同參與的經濟形態或運轉模式,因為社會是一個整體運行的系統,分工有多細,協作就有多重要。
然而一扯到系統協作,邏輯鏈就長了,結構層次還交錯復雜。
現在上檔次的PPT一般都有思維導圖,和我們讀書時接觸到的數學物理化學公式其實是一個意思。有時候我會吹噓自己能感受到質能公式E=mc2的美感,就是想對別人暗示,我的邏輯想象力和思維系統性比較強,吧啦吧啦。
質能關系多復雜啊,但公式超級簡潔,確實有美感。
所以說真正的高手,就是有本事把結構層次糾纏交錯的復雜關系簡約表述的人。
2
回到主題。
文旅倘若真是一個全社會協作系統,那么一個地方的文旅搞不好,特別是資源優秀的地方搞不好文旅,就沒有一片樹葉是無辜的。
因為每個行業、每個人,每一片樹葉,都是構成文旅行不行的因素之一。
當然,越是接近系統核心,所應擔負的責任越大。
比如說,我們司空見慣的一大串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的事業單位,包括文旅系統旗下的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館、群藝館、圖書館等,還有宣傳系統旗下的媒體、文聯系統旗下的各協會、工會系統旗下的工人文化宮、林草系統旗下的各種公園及自然保護區,以及教育系統旗下的部分機構……他們在工作職責上沒有文旅發展任務,在評價體系上沒有文旅業績指標,從狹義而論,不屬于文旅行業。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基本上都是最靠近文旅行業的“公共文化機構”。
然而,現實當中,這些機構都發揮了“文旅功能”了嗎?
我不說他們完全置身事外,但確確實實,作用十分有限。
任務固化、活性僵化、人物(人才和設施)老化,是這些機構面臨的共同困境,他們沒有足夠的動力和能力去主動完成“主責主業”之外的“文旅”工作——口正“躺平非我愿”,身誠“躺平也很爽”,嗯嗯嗯。
3
但這些機構著實牛叉啊。
就拿我們湘西來說,這些機構擁有顯著的資源存量和要素優勢。包括歷史文物、藝術藏品、傳承技術、場地空間等,還擁有基本的專業人才隊伍和完善的組織架構,具備組織文旅活動、拓展服務業態的基本條件。
如果,我是說如果……對這些機構進行一點小小的改革,使其職能向文旅業態傾斜,是否會對湘西文旅帶來更大的助力呢?
比如說,為這些機構松綁,賦予他們更大的自主權,尤其是重置他們的考核任務和評價體系,使其社會職能向文旅傾斜呢?
比如說,為這些機構賦能,優化人才獲得機制,建立項目扶持機制,特事特辦,為他們提供一定程度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呢?
比如說,為這些機構開路,鼓勵他們根據自身專業和條件,制造文旅業態、打造文旅場景、智援文旅企業、扶持鄉村旅游、研發文旅產品、創辦文旅節會……呢?
松綁、賦能、開路——也就六個字,似乎也有物理公式般的美感。
給錢,給方向,給政策,讓這些原本就應該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單位,主動向文旅傾斜,衍繹出一片繁榮而富有湘西特色的“文旅業態”來,是不是想想就來勁???
這么一想,“千億文旅產業”好像也不見得那么“亞歷山大”了。
4
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而理順生產關系又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解決了制約發展的各種因素后,發展就會變得很絲滑。
我們欣喜地看到,州博物館、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等單位,正在全州文旅發展大局中發揮作用,且是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們也希望看到其他的機構也紛紛將自己的專業與文旅掛上鉤來,打造出更多的文旅場景、文旅業態——當文教機構打造出時尚閱讀空間、文藝機構打造出新潮演藝沙龍、文體機構舉辦了趣味運動會、非遺文創走進了鄉村游景點、權威媒體創辦了文旅節會、地質公園玩轉了科普研學、廚師協會推出了美食飯局、農技專家變成了帶貨達人……貌似“全域旅游”“文旅賦能”“鄉村振興”這些概念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現實。
總之我覺得,推動公共文化機構職能向文旅業態傾斜,也許是一條不錯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