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黃諄 陳嵐
2004年,高耀富和陳萬富一拍即合,誓要把湘西好醋引出大山。
那一年,組隊伍、租場地、學技術……不到10人的創業團隊就這樣把夢想的種子,種在由舊倉庫改造而成、不到150平方米的釀醋小作坊里。
2024年,由他們執掌的湖南邊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企業,以行業領先的姿態,屹立在吉首市河溪鎮張排村,專注探究微生物發酵的奧秘。
在吉首市張排村這處“微生物王國”,湖南邊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探究微生物發酵的奧秘。本組圖片由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楊賢清 攝
20年彈指而過,小作坊終于“長”成了占地超過40畝的大企業。作為湖南邊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陳萬富一路協助董事長高耀富“戰”商海,見證了企業20年風雨征程。
數據統計,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為2.9年,地處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的湖南邊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憑什么能歷經市場風雨生存了20年。
“靠三大‘法寶’!”陳萬富蹦出三組關鍵詞:科技創新、團結奮斗、不忘初心。
這些年,湖南邊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湘西“三帶理論”的指導下,投入大量資金人力搞技術研發,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各類產品屢獲大獎認證。
從傳統米醋果醋到植物酵素SOD活性酶,從單一品類到4大系列20多種產品,從“食”到“養”,“跳出醋做醋”的湖南邊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前進思路很清晰。
“微生物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經酵素的科學發酵后,可以讓平凡原料煥發新生,好好利用能為人類健康造福。”陳萬富介紹,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催使技術和產品不斷升級迭代,才能讓企業和產品持續保持強勁競爭力。
陳萬富向客人介紹產品。
有科技“硬實力”,辦好企業還需要有“人情味”。
重陽節當天,公司給廠里一線工人放假一天,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當地村民,本身年紀較大,公司也希望年輕人能回家陪陪父母盡孝心。
夜幕降臨,陳萬富一如既往來到產品倉庫安全巡查,推開虛掩的庫門,他發現管理員羅三玉還“窩”在工作間,麻利地在電腦上盤查清單。
原來,明天又有一批新貨要發往全國各地,放心不下的她,主動留下來再三確認。
從制曲攪拌工到倉庫管理員,今年57歲的羅三玉也跟著公司奮斗了近20年,人生大小事都融入公司成長史,在她看來,公司不僅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如家一樣的港灣。
“我是土生土長的張排人,能伴著公司發展壯大,我很驕傲!”羅三玉說,“高總和陳書記心里裝著我們,只要公司需要,我們一心一意跟著走。”
這20年,湖南邊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優先吸收本地村民就業,收購各類物料解決農戶銷售難題,實施“一鄉一業”扶貧項目助力鄉村振興,直接帶動周邊20多個村、700多戶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老員工羅三玉在庫房里盤查出貨清單。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回首來時路,如磐初心不變。
20年前,河溪鎮傳統的液態發酵的非遺手藝逐漸被埋沒,陳萬富和高耀富毅然扛起這面傳承民族文化、發展特色產業的大旗。
建廠之初,陳萬富1天之內在吉首城區轉車17次,跑遍9大部門銜接協調,靠“鐵腳板”踏開一方新天地。
20年后,湖南邊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把湘西釀醋技藝成功申報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斷傳承創新,把民族特色食品推出大山、推向全國,遠銷歐洲,實現湘西非遺食品走向世界。
“建設屬于湘西的企業,發展有湘西特色的產業,讓湘西品牌在市場上立足,是我們不變的初心使命。”陳萬富說。
朝夕輪回,峒河與萬溶江交融之濱,時光在“微生物王國”靜靜發酵,編織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