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遠超
湘西州是精準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州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湘西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
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提升
經濟總量大幅躍升。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州經濟總量不到億元,人均GDP不足百元,經濟發展處于低點。2023年,全州地區生產總值躍升至825.85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是1949年的107.5倍,1950-2023年年均增長6.5%。人均GDP由1949年的59元,增加到2023年的3.38萬元,年均增長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58年的0.48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288.32億元,年均增長10.2%。
財稅金融實力增強。1952年,全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為650萬元,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稅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產業趨于多元化,創稅行業不斷增多,形成了煙草、白酒、房地產業、建筑業、金融業等多點支撐的稅收收入體系。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9.9億元,是1952年的1229倍,年均增長10.5%。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貸款余額由1952年末的517萬元、77萬元分別增加到2023年末的1680.01億元、1554.57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6%、19.1%。
實體企業規模擴大。2023年末,全州經營主體23.6萬戶,其中企業數量4.8萬家,是2013年末的7倍。2016-2023年全州累計培育和新增“四上”單位1034家,“四上”單位總數達1158家。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工業總產值50億元以上企業1家,5億元以上企業1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產值0.9億元。
產業體系不斷健全和完善
現代化特色農業快速發展。我州結合山區土地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建設柑橘產業帶、茶葉產業帶、獼猴桃產業帶、百合產業帶等特色產業帶,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縣多業”的優勢特色產業格局。截至2023年末,全州農產品加工企業343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8714個,共建成萬畝特色產業標準園區24個、高標準基本農田13.2萬畝,各項農業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步邁進。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1949年的0.69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213.39億元,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23.89萬噸增加到2023年的91.8萬噸。
新型工業化進程穩步推進。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州工業經濟基礎薄弱,占經濟總量比重僅為4.5%。改革開放后,我州先后創建和引進湖南湘泉集團、湖南三立集團、湖南東方錳業集團、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實力較強的骨干企業,初步形成礦產品、白酒、食品加工、醫藥、能源等支柱產業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州委、州政府不斷加大工業技改投入和環境治理,以綠色化推動產業優化升級,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在湘西州興起,成為重要的工業經濟增長點。2023年,全州實現工業增加值183.64億元,是1949年的945倍,1950-2023年年均增長9.7%,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為19.4%,基本形成了以礦產品精深加工、白酒制造、農產品加工為主導,電子信息設備、建筑材料制造、醫藥制造為支點的工業產業體系。
文旅行業快速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州文化旅游行業薄弱。改革開放以后, 旅游業開始起步發展。2000年以來,我州打造了鳳凰歷史文化名城游、德夯民俗風情游、猛洞河土家文化生態游、里耶古城游四大旅游板塊,成為全國旅游產業高速增長地區之一。2011-2023年,全州接待游客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15.9%、24.2%。2022年,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2.5%,居全省第二。全州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數由2007年末的43家增加至2023年末的169家,住宿、餐飲、商務服務等涉旅企業數量不斷增多,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49年的12.1%提升至2023年的58%。
城鄉融合發展大步邁進
基礎設施不斷夯實。1950-2023年,全州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0.7%。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吉首、鳳凰、古丈、永順、龍山等縣開通高鐵,花垣縣建成機場,湘西州全面融入長沙、重慶、桂林、貴陽“4小時經濟圈”,并成功實現“縣縣通高速、鄉鄉通水泥路、村村道路硬化”。2023年末,全州公路通車里程13356公里,是1957年末的24.6倍;全年旅客運輸量2390萬人,是1957年的85倍。
城鄉融合步伐加快。新中國成立初期,湘西州城鎮化水平較低,城市發展滯后,隨著國家加大對民族貧困地區建設力度,城市發展項目得到充實和擴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州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城市基礎設施,城區污水、垃圾處理實現城市全覆蓋,地下綜合管廊、路網、停車位、公廁等配套設施進一步擴大完善,城鎮擴容提質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一個州府核心城市、半小時通勤生態城鎮群、一小時旅游經濟圈、七個縣城區域節點、三十個特色小鎮”的新型城鎮體系。全州城鎮化率快速提升,城鎮常住人口由1952年末的6.9萬人增加至2023年末的131.14萬人,城鎮化率由5.5%提升至53.9%,建成區面積擴大至111.3平方公里。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一批古城、古鎮、古村落、古民居被保護利用,成功申報中國傳統村落178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30個,美麗湘西城鎮新形象不斷樹立。
綠色理念深入貫徹。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州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2018年在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率先獲評“國家森林城市”。2023年末,全州森林覆蓋率達60.4%,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達357天,優良比例97.8%,空氣質量優于全國、全省。節能減排效果明顯,2005-2023年,全州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56.18%,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比重由2008年的71.8%下降至2023年的25.6%,下降46.2個百分點。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科技創新日益增強。我州科技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基礎較弱到穩步推進的過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州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優化和完善科技政策,加大創新發展投入,高新技術行業蓬勃發展。截至2023年末,全州共有省級重點實驗室6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家,科技孵化器4個,科研項目176個。科研投入不斷加力,研發投入強度由2016年的0.21%提高到2022年的0.65%,2013-2023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年均增長14.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4%提升到2023年的8.7%,高新技術企業數由2005年末的14家增加到2023年末的261家,涌現出一批新材料、新能源及節能、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等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
教育醫療長足進步。我州以普教為基礎,積極推進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民辦教育。截至2023年末,全州擁有高等學校3所,高等學校在校生數由1950年末的79人增加到2023年末的5.58萬人,小學生適齡兒童入學率及小學升學率均達100%,初中升學率及年鞏固率分別為81.3%、99.8%。醫療服務大幅改善,2023年末,全州醫院衛生院病床數22146張,衛生技術人員22279人,每千人擁有病床和衛生技術人員分別是1949年末的90倍、45倍。
民生保障不斷完善。各類保險救助體系不斷完善,保障標準逐年提升。醫療保障不斷提升,2023年末,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參保人數233.9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0.9萬人,是2001年末的2.6倍。養老保險不斷加強,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88.09萬人,其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2.08萬人,是2002年末的4.6倍。低保標準不斷調整,2023年,全州城鎮、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升至650元/月、5051元/年,分別是2015年的2.55倍、1.97倍。
鄉村振興深入推進
精準扶貧成績斐然。我州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十項工程”,攻克千年貧困難題,消除了千年絕對貧困,圓了全州人民孜孜以求的小康夢。2019-2020年,全州8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111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5.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走出了精準、有特色、可持續的脫貧路子,十八洞村成為全國精準扶貧的標桿,我州創造了中國脫貧攻堅的鮮活樣本,成為人類減貧史上的重要地標。
鄉村振興持續推進。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六大行動”,農村發展面貌明顯改變。聚力產業富民,農村支柱產業不斷壯大,“八大特色產業”總面積達400萬畝以上,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全覆蓋。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共創建美麗鄉村示范村22個、精品村8個。花垣縣十八洞村、龍山縣撈車村、古丈縣龍鼻嘴村3個村入圍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人民生活邁向小康。全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4809元增加到2023年的32953元,年均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23年的14052元,年均增長10.9%,收入增速明顯快于經濟增速。生活質量不斷提升,2023年末,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數304部,是2002年末的43倍;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是1984年末的2.5倍。
回首發展75載,我州克難奮進,勇于創新,擺脫貧困,如今大步邁在幸福生活康莊大道上,矢志不渝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鑄就偉大復興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