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思
交通如同城市的血脈,維系著城市的正常運轉與居民的日常出行。然而,在這股不息的流動中,總有一些行為讓人揪心不已,它們不僅威脅著公共安全,更在某種程度上,讓那些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的人成為了“另類”。
近日,在吉首市芙蓉學校附近的一條道路上,一位母親帶著孩子遵守交通規則,行駛在公路右邊。然而,另一側的景象卻被襯托得格外刺眼。左側車道上,摩托車如織,不少駕駛者選擇逆行,穿梭于車流之間,不時與對向駛來的車輛上演“驚險避讓”。這種無視交通規則的行為,不僅嚴重擾亂了交通秩序,更是將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置于極度危險之中。為何在明知危險的情況下,仍有人選擇“捷徑”,將規則拋諸腦后?
究其原因,一是部分駕駛員安全意識淡薄,對交通規則的敬畏之心缺失,將個人便利凌駕于公共安全之上;二是從眾心理與僥幸心態作祟,認為跟隨大流就不會有問題,從而忽視了每一次違規背后的潛在風險。另外,執法力度的不均衡與監管的空白,也為這類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但大家必須認識到,交通規則的存在,不是為了限制自由,而是為了保護每一個生命的安全。每一次逆行、每一次闖紅燈,都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都是對社會秩序的破壞,而那些遵守規則的人,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維護著城市的文明與和諧,理應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尊重,不能讓他們成為“獨行俠”。
因此,改變這一現狀,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加強交通安全教育,提升公眾的安全意識,讓每個人都明白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讓文明出行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其次,要加大執法力度,對違規行為進行嚴厲處罰,形成有效的震懾作用。同時,也要注重源頭治理,優化交通設施,減少違規誘因。此外,媒體應發揮正向引導作用,通過報道正面典型,弘揚文明出行的新風尚,營造全社會共同抵制交通違法的良好氛圍。
期待在大眾的努力下,遵守交通規則不再是少數人的堅持,而是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與行動。當每一位市民都能自覺地在紅綠燈前止步,駕駛員在人行橫道前禮讓行人,自覺做到不逆行、不超速,讓文明出行成為城市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