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宜芝
近日,來自湖南懷化小城的發型師曉華爆火。10月31日,發型師曉華的粉絲還僅有十幾萬;11月12日,這一數字便漲至360萬。因其獨特的剪發風格和優質的服務態度,受大眾稱贊為“人民理發師”。發型師曉華何以走紅?背后折射了人們的什么心態?
大家先來看看曉華的基本情況——
在稱呼上,不希望自己被捧得太高,就像是鄰居家的姐妹,“別叫我曉華老師,我配不上,叫我曉華或者胖子”;
在打扮上,身處開在居民樓里的小店,穿著標志性的紫色圍裙,不施粉黛,也不打扮,極其樸實;
在技術上,沒有參加過美發培訓,尊重顧客的個人需求,而非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僅收取30元的費用;
在目的上,并不是以賺更多的金錢為唯一宗旨,“30元的理發價格不低,我的手藝目前只值這個價”。
反觀某些理發店工作人員——
在稱呼上,擁有設計總監、創意首席、技術督導這樣高級的“身份名稱”,不知是為了彰顯身份地位,還是為了給漲價做鋪墊;
在打扮上,身處精致裝修的店內,穿著開衫、馬甲、小皮鞋,嘴上戴著黑口罩,耳邊戴著麥克風;
在技術上,追求速度而非態度,追求流量而非質量,故意裝作聽不懂顧客的要求,只想快點完成流水線型的工作任務;
在目的上,一進門就問你有無預約的理發師,沒剪兩下就勸你辦卡消費,把顧客當待宰的肥豬、待騙的羔羊、待耍的猴子。
其實,這些一心向“錢”看的理發師并不知道,自己親手參與營造了囚禁自己的流水線工廠:機器在轟鳴,落發在哭泣,一個又一個的“頭型”駛下流水線,一個又一個的“Tony”擺弄著營銷話術,其間充斥著理性、冷漠與算計,而非溫情、善良與友愛。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可以說,廣大網友稱呼曉華為“人民理發師”,是對曉華剪發手藝和做人做事的最大褒獎。很多理發師想來向曉華學習剪發技巧,其實只要記得一句話就行:心中要裝著人民,別忘了自己也是人民。
作為形容詞,“Tony”確實有“時髦的、高檔的”的意思。現在,音譯為“托尼”的名詞也代指理發師,具有一定的諷刺和調侃意味。化用一句古詩文,天下苦“Tony”久矣,期待更多人民理發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