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幕式公布了本次影展獲獎名單,為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新人等現場頒獎。 團結報見習記者 黃新媛 攝
團結報見習記者 黃新媛
1
“一部電影,改變了一座城鎮,這是一個奇跡。”在第二屆湖南民族電影展中,著名導演謝飛多次感慨電影帶給芙蓉鎮的巨大變化。
11月26日至11月27日,第二屆湖南民族電影展在永順縣芙蓉鎮舉辦,國內知名導演、編劇、制片人、演員等電影業內人士因電影齊聚“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共享民族電影的盛宴。
自2023年首屆湖南民族電影展在邵陽市隆回縣舉辦以來,湖南民族電影展已成為傳播民族文化、推廣湖湘地標的重要文化品牌。本屆影展來到湘西電影的發祥地芙蓉鎮,通過民族電影創作高峰對話、“湘西之夜”電影人交流會等多樣化的主題活動,推動各民族文化的深度交融和文明互鑒,展現了光影藝術的無限魅力。
為推動“電影+文旅”業態創新融合,開幕式上,湘西州副州長高湘文傾情推介了三條“跟著電影去旅游”的精品線路,分別以“穿越時空,觸摸‘古’韻湘西”“縱情山水,邂逅‘俠’韻”“宿進風情,慢享‘詩’韻”為主題,圍繞知名影視作品的拍攝地、取景地和故事發生地展開,涵蓋了鳳凰古城、芙蓉鎮、乾州古城、里耶古城、惹巴拉、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等湘西著名景點。在這些線路的游覽過程中,游客既能欣賞到鏡頭中的壯麗風景,也能感受湘西的神秘與人文魅力。
2
11月26日上午,芙蓉鎮電影院二樓的影廳內座無虛席,苗月導演的電影《十八洞村》正在放映。觀影的除了游客、特意趕來的本地居民,還有苗月。放映結束,這部拍攝于2017年的電影,又再次收獲了現場觀眾的認可和掌聲。
“7年了,我一直想回湘西,重看《十八洞村》,重溫湘西這片神奇的土地,人與土地的深情依舊讓人感動。”苗月說,“回過頭看,我不覺得它是我拍的電影故事,而是一段讓我看到了人生意義的經歷,對我來說永遠都是一種感動與激勵,因此每每回想,都激動萬分,唯有感謝。”
《十八洞村》電影結尾時,故事主角楊英俊說:“人活一輩子都要走,只有土地不會走。”在湘西這片土地上,人與土地的故事還在上演,在民族電影的敘事中,感人至深的故事生生不息。
本屆湖南民族電影展匯聚了百余部優秀民族電影,影展面向全國征集了200余部民族電影,舉辦了58場民族電影公益獻映,最終28部影片參與展映,20部入圍評選。
民族電影人用鏡頭書寫了文化交融的動人篇章,為觀眾呈現出了一場多元文化的光影盛宴。閉幕式上公布了本屆影展獲獎名單,展映影片《江米兒》《白桔》《幸福核桃》等榮獲展映表彰,《小馬鞭》《天寶》《黑帳篷》等影片摘得優秀影片榮譽,《雪豹和她的朋友們》獲評委會特別表彰,《阿莫阿依》演員耍惹阿佳獲最佳新人,《仲肯》導演邢瀟榮膺最佳導演,《帶彩球的帳篷》編劇石舒清、田原獲得最佳編劇,頓珠次仁和楊秀措分別憑借《天寶》《黑帳篷》斬獲最佳男女主角,蒲巴甲、顏丹晨等作為特邀嘉賓為獲表彰影片頒發榮譽。
3
湘西,孕育了無數光影經典,在中國影史上地位非凡,《芙蓉鎮》《那山那人那狗》《邊城》等經典電影在此取景拍攝,塑造了湘西獨具魅力的文化符號。
1986年,導演謝飛根據沈從文的作品改編的《湘女蕭蕭》上映,湘西的美麗風光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歷史展現給全中國、展現給全世界。此次重返湘西,謝飛說:“湘西的文化和山水永遠有光彩,希望有更多表現湘西的電影誕生。”
1986年,由謝晉導演,劉曉慶、姜文主演的電影《芙蓉鎮》在永順縣王村拍攝,酉水河畔的“王者之村”由此揚名天下,隨著電影的火爆而改名為芙蓉鎮。
電影《芙蓉鎮》與芙蓉鎮的相互成就,書寫了一段佳話,以影促旅、造福一方的故事依舊在上演,湘西正成為更多電影的取景地、拍攝地。
2025年將迎來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本屆影展在芙蓉鎮呈現了一場民族文化的盛宴,一次民族電影人的高峰對話,一次電影藝術與湘西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雙向賦能”,更是一曲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謳歌民族團結奮進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