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龍文玉
1
時已冬至,春節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
春節,歷來就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每年春節期間,舉國歡慶,“福”滿乾坤,大地流“金”,神州“紅”遍。
春節,老百姓俗稱過年(農歷傳統新年)。它對中華民族及每個成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華文化博大、深遠、豐富的根脈中居于重要位置。俗話說:有錢無錢,回家過年。為了一個“年”,人不論老幼,個個“歸心似箭”,千趕萬趕都要趕回自己的老家;地不分南北,不管是林海雪原,還是江南水鄉,都是為了畫上一個大大的“圓”字。每年春節前后,在火車站、高鐵站、飛機場等地出現一幅幅忙而有序、堪稱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流動大遷徙圖景,驚訝了好多外國人。
長久以來,圍繞“年”的豐富社會實踐,寄托著中華民族對闔家團圓、歡樂幸福的期盼與祝愿,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與追求。
2
北京時間2024年12月4日,巴拉圭亞松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由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世界遺產再添一個“中國符號”。
春節申遺成功,讓所有中國人振奮與自豪,生動詮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也讓春節深深印刻在中國人的心里。春節這一傳統節日走向世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此時,不禁由衷欽佩決策者的智慧與敏銳,似乎早已預見春節申遺會成功,提前就助上“一把火”。11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放假新規:自2025年1月1日起,全體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其中春節、勞動節各增加1天。蛇年春節,將成為中國人享受這一假日紅利的第一個春節,與這一社會實踐形成了呼應之勢。
春節申遺成功,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提前收到了一份既溫馨又厚重的“新年賀禮”。
3
記者無從考證,“春節申遺”文本中到底包含多少個種類,具體是什么名稱的文化習俗,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文化習俗代表了中國最優秀、最具有顯著標識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人在生活生產中積淀出來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看看申報名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中這幾個關鍵詞,便可知春節的分量有多重。
關鍵詞一:中國人。這是對于一個國家及其生活于斯地的國人的特別限定。春節從歷史深處走來,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同時也被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廣泛慶祝,并且在世界范圍內受到關注。春節申遺成功,網友嘖嘖稱贊:年年過年,今年過年別樣好;我國春節申遺成功是“實至名歸”;春節申遺成功,為世界文化多樣性增添更多中國色彩;希望借著申遺的契機,讓年味兒越來越濃;春節申遺的成功,彰顯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二:傳統新年。春節經由時間積淀形成了豐富的習俗活動,不同的省、市(自治區),即使是同一省份不同的地區間,也有不同的準備方式和慶祝方式。傳統的辦年貨有殺年豬、灌香腸、熏臘肉、打糍粑、包餃子……傳統的染氛圍有置新衣、添碗筷、貼對聯、壓歲錢、逛春會、耍獅子、舞龍燈……這些傳統習俗綿延賡續、歷久彌新,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信息化時代,日漸多元的過年新習俗,成為打開春節的新方式。從壓歲錢到電子紅包,從上門見面拜年到電話、視頻拜年,從逛廟會、賞燈會到在文博場館過大年……隨著時代的變化,這些新方式跨越山海時空,依然寄托情誼、傳遞溫暖。
關鍵詞三:社會實踐。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積淀而成的,有規律可循,非橫空出世,彰顯出有形的姿態和無形的價值特征。春節申遺成功,“中國年”由此升級為“世界年”,它代表著一種國際社會認同,一種對春節所彰顯的人類文化的普遍性的認可。這是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春節所積淀的極其豐富的習俗活動和文化內涵,以生動展現中華文明和東方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4
每個中國人都是“春節”這項非遺的傳承者。
當前,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湘西州坐擁世界文化遺產1處(永順老司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苗族趕秋),28項國家、85項省級、272項州級非遺名錄,全州有3200多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2個國家AAAAA級景區。
“從來年是有情日。”于國家、于湘西而言,這些都是服務于節慶活動的巨大“寶藏”。它們或靜待花開,或熠熠生輝。每個中國人應深入思考,重新品味“中國年”。要繼續深入挖掘春節等非遺蘊含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以守正創新推進非遺保護與傳承,讓人們“過個好年”,也讓“中國年”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讓世界共享中國文化與品牌的精彩。
春節申遺成功,意味著這個節日貼上了中國的文化標簽,它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節日了。從國家級非遺到成為“世遺”“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春節文化”將是一個新命題。春節假期是走親出游的“黃金檔期”,與之相關的消費市場將愈加廣闊。各行各業的商家紛紛瞄準節點、占據高地、揣摩消費需求,不斷推陳出新,以各自的方式打開春節,打造“春節經濟”品牌。
5
湘西資源富集,民族風情濃郁,土家族、苗族文化厚重悠遠,璨若星辰。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積極探索“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融合發展路子,把湘西優秀的民俗民間文化在城鄉展示、在景區巡演,融入春節的文旅市場。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打開春節,就是對成功申遺后首個春節的最好詮釋。
樹立國際大視野。處理好有為政府和有位市場的關系。過來,我州策劃實施了“神秘湘西過大年”春節系列文化活動,邀請上級媒體在鄉村直播群眾過春節的文化趣事,推動實施了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提升了湘西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隨著我州交通可進入性條件的極大改善,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今年以來,我州入境游人數明顯增多,許多情況需要重新面對。要以春節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樹立國際視野,把文化旅游業放在全球的環境下去考量。不妨在網上策劃“讓全球一起來湘西過春節、辦年貨”活動,以我州的文化軟實力增強對全球消費者的吸引力,以優質過硬的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國際游客的需求,吸引更多海外游客到湘西過春節。
強化互聯網思維?!盎ヂ摼W+”有跨時空的特點,改變了旅游供給要素和旅游方式。我州生態良好,文化旅游產業的新業態不斷涌現,旅游業已成為全州的主導產業,并正向千億產業邁進,其GDP占比達70%。面對游客的新需求,旅游從業者、旅游管理者要運用互聯網思維,提前謀劃、果敢判斷春節客源市場,以“最拿得出手”的文化展示展演,適時為游客提供靈活的“線上線下”交互式推廣服務;大力打造“互聯網+景區”智能服務,適應“互聯網+餐飲”“互聯網+民宿”“互聯網+演藝”“互聯網+博物館”“互聯網+體育”等新興業態的創新演變,營造沉浸式體驗,滿足人們日益場景化、體驗化的旅游消費需求。
放大文化IP效應。今年湘西有一事“火”出了圈,從年頭“火”到年尾,還“火”到了世界——那就是源于保靖的“中國村廚村藝大曬”。這一“曬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作為“跨部門合作促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創新案例,向世界作了分享。農歷龍年春節以來,從限于縣內各鄉鎮參加的“保靖村廚大賽”,到省內14個市州參加的省“曬”,再到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42支隊伍參加的“中國村廚村藝大曬”,賽事規格一路“攀升”,線上線下收獲關注無數、點贊無數,著實形成了中國現象級的飲食文化IP。指間里、鏡屏中的“一盤菜”,承載了不同地區記憶中的“原鄉味道”,呈現了中華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文化IP成因諸多,湘西要放大這一效應,不“熄火”,再“升溫”,做好后續的“名廚名菜名小吃邀請賽”“茶BA”“村廚村晚”等一系列活動,為春節文化市場添彩。
6
“福滿門庭春氣暖,源清流遠歲華新?!贝汗澰谝荒暧忠荒甑慕永m中從歷史走向未來,傳統年俗也在“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新春氛圍里“移步換景”。歲稔年豐好時節,以春節成功申遺為新的起點,以新的方式打開春節,讓“我們的春節世界的非遺”更加精彩,使之成為文化交流互鑒、保護傳承的新標桿,亦是國人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