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肖慶賓
2月5日清晨,吉首市峒河花岸花卉苗木基地仍籠罩在一層薄霧中,一座亮著橘黃色燈光的大棚格外顯眼。棚內,36歲的張瑞正在俯身查看三角梅根系,衣袖、褲腿和鞋面,泥印新染。
父母經營種植綠植花卉20余年,張瑞從小在泥巴堆里長大,卻對這份事業避之不及,“臟、累、苦,收入還低”。彼時,在外打工且有著一份不錯收入的他,更鐘情“大金鏈子小金表,燒烤喝酒不嫌少”的生活,朋友圈滿是吃喝玩樂的記錄。
2020年前后,其父母因身體原因不得不退居二線??粗諠u凋零的花卉和銳減的家庭收入,張瑞毅然與過去的聲色犬馬告別,朝著合格的“園藝二代”轉型。此后很長一段時間,他吃在基地,睡在大棚,從辨認綠植花卉開始,手機相冊逐漸被施肥配比表、病蟲害圖譜填滿,朋友圈的他不是在下地,就是在送貨,自拍也愈發黢黑精干。
2024年2月3日,這個日子至今讓張瑞耿耿于懷。頭一天晚上,他看到雪下起來了,便開車趕往大棚。因為大棚是由鋼材和塑料薄膜搭建的,一旦積雪過多,就需要劃開薄膜,轉移綠植,避免大棚垮塌??紤]到當時只是雨夾雪,他決定次日再處理積雪問題。然而這個決定讓他付出了沉重代價——次日趕到時,薄膜上已經積滿了厚厚一層雪。張瑞急忙指揮工人們用木棍頂住刀片,劃破薄膜,盼著積雪能從破口處滑落,以免壓垮大棚。但已經來不及了,“短短幾分鐘,我聽到鋼管扭曲變形的聲響,大棚垮掉的一瞬間,還仿佛聽見了心碎的聲音。”張瑞說,這次教訓讓他深刻體會到創業的不易,更促使他加倍學習彌補自身不足。
在家人的支持和自己努力下,張瑞的事業漸入佳境。去年初,他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注冊了吉首市瑞景園藝有限責任公司,并通過微信、抖音、展銷會、創業大賽等渠道平臺,宣傳推廣自己的品牌。網絡效應助力下,他不僅在本地建立了穩定的銷售網絡,還逐漸打開了銷往全國各地的渠道,年收入突破40萬元?!耙郧?,我可能更喜歡人家喊我‘老板’,因為有面子。”張瑞說,如今他最喜歡當個“老表”,“因為奮斗者才真正讓人尊重?!?/p>
夜幕降臨,張瑞仍在花叢中忙碌。澆水、施肥、記錄生長數據,手頭一刻沒閑過?!坝^花植物需要高磷肥,觀葉植物需要高氮肥,多肉植物需要充足的陽光,而綠蘿等植物則適合半陰環境……”在他的悉心呵護下,棚內1萬多株花草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經過這些年的磨礪,他終于懂得:人生和種花一樣,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