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施雨潤苗
2月4日,農歷正月初七,已是下午6點半,夜幕降臨。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梨子寨停車場依然停滿了外地牌照的車輛,旁邊十多個小攤位還在營業。
“過年這段時間一直都在擺攤,吃過早飯就出攤,直到天黑還有客人。”村民麻小春一邊給客人制作米豆腐一邊說。她和丈夫從大年初一就開始守著小攤。“平常一天三百元左右是有的,天氣好的時候停車場就沒空過,我們收入也會多點。”說話間麻小春的酸蘿卜壇子已經空了,于是她給客人推薦到鄰居家的攤位說:“他們家的酸蘿卜也是自家種的蘿卜自己腌制的。”
旁邊一位穿苗族服裝的阿婆手機鈴聲響起,她用苗語說:“今天你們不用來幫我收攤了,我特意多帶了幾張大的塑料薄膜來,等收攤了直接蓋上再拿幾塊大石頭壓住,晚上就不把東西背回去了。這幾天生意好,我多擺一會兒。”
沿石板路往寨子里走去,每一條巷子都能聽到各種口音的交談聲。有的是第一次來,有的是本地人帶外地朋友來。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故事被大家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