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廠車間內,“十八洞片區”的村民們正在流水線上認真忙碌著。 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楊賢清 攝
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吳宜芝 李明瀟 團結報特約全媒體記者 劉德明
從吉首市境內的矮寨大橋往西,山連著山,嶺接著嶺。沿319國道前行不到5公里,就到了一個隱藏在武陵山脈群山間的村子——花垣縣雙龍鎮排碧村。
“噠噠噠、噠噠噠……”2月18日,排碧村內的服裝廠傳出了密集的縫紉機聲。
“這是‘十八洞片區’8個苗族聚居村共同建起的服裝廠,取名‘十八洞片區服裝廠’,2月13日開始投產,目前已有100余名村民在這里上班,絕大多數人是苗族。”雙龍鎮政府干部麻京艷說。
在這個被群山環抱的苗寨里,竟然建起了服裝廠?
帶著好奇與激動,我們走進了這方群眾抱團發展、合裁幸福“新衣”的故事。
盤活閑置資產
十八洞片區服裝廠,占地2100余平方米,配備了3條先進生產線,建有1個成品展廳和1棟3層辦公樓。
充滿現代化特征的廠房,前身竟是一個幾近“沉睡”的老煙站。
“行政區劃調整后,董馬庫逐漸成為煙草種植核心區,排碧煙站隨著產業轉移逐漸褪去光環。”麻京艷說。
如何讓沉睡的資產“變活”?雙龍鎮一直在探索,在實踐。
“前幾年,雙龍鎮先將煙站借給民間培訓機構開展苗繡教學,后又嘗試引入茶葉加工項目,卻均未成功。”麻京艷說,幾次“試水”為后續轉型積累了寶貴經驗。
轉機出現了——“十八洞片區”成立后,8個村聯合打造十八洞就業幫扶車間項目。
老煙站毗鄰209國道,具備交通較便利、利用空間大、水電設施全、勞力儲備足等優勢,完全符合就業幫扶車間選址要求。
2024年9月,由老煙站“變身”的服裝廠正式開工建設。今年2月13日,服裝廠開始投產。
老煙站變身服裝廠,成為十里八鄉的致富新引擎。
激活集體經濟
老煙站的華麗變身,是十八洞片區群眾抱團走市場化道路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花垣縣扛牢“精準扶貧”首倡地政治責任,以率先發展的十八洞村為龍頭標桿,聯動周邊的張刀、雙龍、排碧、排碧板栗、馬鞍、毛坪、紅英等7個村,共同打造“十八洞片區”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攜手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徑。
“‘十八洞片區’的8個村都是苗族聚居村,有近2000戶8900多人,曾經落后的經歷,讓他們更為注重探索抱團發展模式。”雙龍鎮黨委書記龍春云說,“為進一步釋放片區協同發展的乘數效應,2024年下半年,‘十八洞片區’成立了湖南省十八洞村鄉村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抱團探索市場化道路。”
“公司要在‘十八洞片區’內盤活閑置資產,建立一批就業幫扶車間,老煙站各方面都契合選址要求。”雙龍鎮副鎮長梁平菠說,恰好,位于花垣縣龍潭鎮的湖南省十八洞幸安祺服飾有限公司效益穩定,急需擴大產能。
雙方多番洽談,最終決定合作,共同成立聯營公司,探索“針線活”里的集體經濟突圍路徑。
十八洞片區服裝廠探索性采用“龍頭企業+村集體公司聯營”的經營模式,“十八洞片區”內的8個村集體共同出資建設、共同享有收益,后期參與效益分紅。
服裝廠托起了群眾的“致富夢”,拓寬了村集體經濟壯大的“好路子”,還讓相對偏遠的苗鄉推進鄉村振興有了產業支撐。
寫活共富文章
中午,放下手中的碗,44歲的楊正勇便跑進了車間。
最近,她經過嚴格的崗前培訓和實操鍛煉,已從縫紉“新兵”變成了“熟手”,開始計件了。
“楊正勇有語言障礙,家里人口多,生活拮據,在服裝廠上班收入穩定還包午餐,對她來說是個改善生活的好機會。”車間內,一名技術人員正耐心指導楊正勇縫制上衣口袋。
2月5日,公司開始對外招工,村民們紛紛前來應聘。如今,100余名“十八洞片區”的村民在“家門口”當起了縫紉工,擁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現在,我們的生活有了新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攜手共同致富。”紅英村的村民楊愛蓮一手拿著布料,一腳踩著縫紉機,臉上寫滿了幸福。
“家門口”的服裝廠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返鄉就業。
今年25歲的石泉薇家里開著小雜貨鋪,從家里步行到服裝廠僅需幾分鐘。今年她不再出去打工,而是選擇在“家門口”就業,不僅能掙錢補貼家用,下班后還能幫家里賣貨。
“服裝廠能吸納120人到150人就業,做得好的一個月能收入5000元左右。”服裝廠相關負責人瞿躍幸說,將努力拓展線上銷售,積極擴大業務,帶動更多鄉村共同富裕。
“接下來,我們將走穩市場化道路,以十八洞村鄉村發展有限公司為載體,打造十八洞品牌全產品鏈,帶動群眾增收,壯大片區村集體經濟,跑出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加速度。”談及未來,龍春云信心滿滿。
“十八洞片區”群眾,用勤勞與智慧,為他人裁制漂亮新衣的同時,也在為自己的幸福生活裁制“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