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特約全媒體記者 劉番 通訊員 龍依含
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連日來,在保靖縣復興鎮的保靖縣偉波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智能育秧基地”,工人們正全身心投入育秧大棚的整地工作中,全力以赴為水稻集中育秧做準備,力求打好今年糧食生產“第一仗”。
走進育秧大棚建設現場,映入眼簾的是12000余平方米的連片高標準育秧大棚。大棚內,耕整機的轟鳴聲不絕于耳,機器高效地翻地碎土,工人們則爭分奪秒地開溝整地,繁忙而有序。
技術人員介紹,現代化育秧大棚采用了控溫控濕智能化操控一體系統,配備了通風設備、遮陽網、全方位噴灌裝置、先進的秧盤流水線等一系列先進設備。棚內還引入了水稻3D打印技術,能極大地提升育秧的精準度和效率。基地一次育秧就能滿足1500畝稻田的秧苗需求。
“基地預計今年2月底就能完成育秧地面平整工作,3月中旬便可準時開展水稻育秧。與傳統的小拱薄膜育秧模式相比,鋼架式大棚‘工廠化’育秧優勢顯著,采光條件優越,能有效保持溫度,集中管理便捷高效,秧苗的成苗率也大幅提高。”技術員彭官交說。
“有了這個育秧設施大棚,水稻育秧徹底擺脫了天氣因素的制約,我們能夠更快速、更優質地為春耕生產提供高品質秧苗。我對今年的糧食豐收充滿希望!”合作社負責人彭偉波信心滿滿。
合作社在春耕生產期間采用集中育苗、機械化插秧、統一田間管理、集中作業的現代化模式,實現了科學種植與管理的全面升級。同時,為農戶提供涵蓋育苗、插秧、管理、收割等環節的“一條龍”服務。此外,農閑時,還可以充分利用大棚資源,開展蔬菜、水果等特色種植,做到了“一棚多用”,有效提升土地和設施的利用率。
“多年來,我縣大力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功實現土地流轉1.5萬余畝,建成智能育秧大棚3.6萬平方米,培育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有97戶。2025年已簽訂代育秧合同6000余畝。如今,全縣種糧農戶都鼓足了干勁,為今年糧食取得好成效、好收成積極做準備、打基礎。”保靖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朱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