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黃新媛
2025年春節檔,當各大片方還在為30%的排片爭得頭破血流時,《哪吒之魔童鬧海》已以雷霆之勢突破110億元票房,不僅刷新國內電影票房紀錄,更以黑馬之姿問鼎全球動畫電影票房冠軍。
很多人不解,在影視行業低迷的當下,《哪吒之魔童鬧海》這部舊瓶裝新酒的神話故事,還是一部續作電影,怎么就鬧出了個天翻地覆?
恰似太乙真人修煉成仙的“三花聚頂”,《哪吒之魔童鬧海》向我們展示了文化產品強勢“出圈”的三個神仙訣。
第一訣:續作電影的進化論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成功其實是眾望所歸。作為一部續作,早在2019年,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就已經取得了成功。截至2022年12月15日,據貓眼專業版統計,《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過50億元人民幣。
在續集電影頻頻遭遇“第二部魔咒”的當下,《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破局之道在于實現了IP價值的升級。
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構建的故事背景,在本作中轉化為更宏大的敘事——從哪吒個人對命運的抗爭延伸到龍族族群生存的對話,使傳統IP完成了從現象級爆款到新的世界觀的蛻變。正如迪士尼以電影為載體,用11年構建了漫威宇宙,《哪吒之魔童鬧海》正通過世界觀擴容,打造植根于東方的神話宇宙。
第二訣:老少皆宜的合家歡
續作電影的觀眾基礎固然有利,但縱觀影史,續作超越前作的也寥寥無幾,能在5年后競爭最激烈的春節檔脫穎而出,哪吒還贏在老少皆宜。
這部看似暗黑風格的動畫電影,實則深諳春節檔的受眾密碼。
有句俗話說得好,“全靠同行襯托”。春節檔電影質量見仁見智,但若要滿足全年齡段觀眾的觀影需求,除了哪吒,好像別無他選。
導演餃子獨具匠心地讓劇情節奏、視覺效果和人物塑造相輔相成,讓電影呈現出三重敘事結構:兒童看到的是萌態可掬的結界獸喜劇支線,青年群體共鳴于敖丙“去妖魔化”的身份覺醒,中年觀眾則在水淹陳塘關的宏大場景中感受命運的抉擇。這種“俄羅斯套娃”式的敘事策略,使影片在貓眼平臺收獲9.3分的全年齡段好評。
當北美圣誕檔還在依賴超級英雄的單一類型時,中國春節檔已經進化出融合家庭倫理、視覺奇觀與文化思考的復合型文化產品形態。
第三訣:精益求精的工匠魂
“五年磨一劍”的創作周期里,制作團隊完成了一場震撼業界的“技術長征”。
在申公豹百萬根毛發飄動的背后,是國內團隊自主研發的技術突破;七色寶蓮每片花邊的流光溢彩,都是導演餃子對“五彩斑斕的白”的極致藝術追求。更值得關注的是,在片尾的制作名單里,可以看到追光動畫、彩條屋等幾乎全部國內一線動畫制作公司的名字。
就如電影中龍族用最堅硬的鱗片鑄造了“萬龍甲”,中國動畫電影人也為《哪吒》這部作品造就了一件所向披靡的“萬龍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種“萬龍甲”式的協作模式,讓影片的1623個特效鏡頭,每一幀都閃耀著東方哲學中最關鍵的“人和”。
有網友戲稱,《哪吒之魔童降世》向好萊塢證明了他們好像從來沒有真正走入過中國市場。
可見,哪吒的成功,就是文化自信最好的佐證。
當海外媒體驚嘆于哪吒票房攀升的勢如破竹時,《哪吒之魔童降世》早已超越票房數字的較量。從敖丙手中那柄融合良渚玉琮紋樣的冰錘,到陳塘關建筑群暗含的中式美學,再到蒙古族呼麥和侗族大歌呈現出的聽覺奇觀,影片在商業外殼下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深厚土壤,展現了文化產品的又一模范佳作。
這部“神仙續作”的成功密碼,恰是中國文化產業進化的三重鏡像:在IP開發中尋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貫通,在類型創新中構建消費者的審美公約數,在技術攻堅中完成文化創作的獨具匠心。
當哪吒腳踏風火輪沖出東海之濱時,帶走的不僅是票房紀錄,更是一整套文化產品生產和創作的新方案。
隨著影片的海外上映,票房數字還在刷新,但在我看來,哪吒作為一部電影,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至于最后能攀登到全球票房榜的什么位置,已經不那么重要了。
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滿懷期待地走進電影院,支持原創文化產品;更信心十足地走出電影院,期待在各行各業,更多“哪吒”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