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jié)報全媒體記者 李明瀟 施雨潤苗
初春時節(jié),吉首市矮寨鎮(zhèn)夯臘村,云霧繚繞,一片靜謐。
在山腳下,一家苗服加工廠里,機器的轟鳴聲打破了寧靜,一張張精美的苗繡繡片被趕制出來,成為制作苗服的原材料。
推開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動人的畫面:母親楊青香正專注地在機床上穿針引線,女兒石曉瑩則在一旁整理新設(shè)計的苗繡花樣。這對母女用一針一線,編織著苗族文化的傳承故事。
20多年前,楊青香先后生下了一對兒女,生活的重擔壓在了她和丈夫的肩上。為了維持家庭開銷,她用60元錢買下了一臺二手縫紉機,開始了自學苗繡之路。
苗繡技藝花樣繁復,色彩艷麗,對從未接觸過苗繡的楊青香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但她沒有退縮,而是虛心向村里的老人請教,學習傳統(tǒng)花樣。
沒有現(xiàn)成的圖樣,她就一筆一畫地描繪;沒有精湛的技藝,她就反復練習。白天,她和丈夫趕制衣服;晚上,她在昏黃的燈光下鉆研苗繡技藝。
功夫不負有心人,楊青香的苗繡技藝日益精進,她繡制的服飾圖案精美,色彩搭配和諧,深受顧客喜愛。漸漸地,她的生意越做越好,家庭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2013年,楊青香的苗繡事業(yè)逐漸步入正軌,但純手工制作效率低、產(chǎn)量有限,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為了突破瓶頸,她和丈夫決定,用所有的積蓄外加借來的錢,購買了一臺價值8萬元的繡花機。
有了繡花機的助力,苗服加工初具規(guī)模。楊青香不辭辛勞,遠赴浙江進貨,尋找更優(yōu)質(zhì)實惠的布料和針線。
很快,第一筆近7000元的訂單找上門來,帶來了2000多元的利潤,也讓楊青香看到了機繡的巨大潛力。
隨著訂單量的激增,她不再滿足于趕場擺攤式的小打小鬧,而是開起了批發(fā)和零售店。從吉首市機電街到紅旗門,再到如今擁有近300平方米的苗服展示區(qū),每一次搬遷都意味著生意的擴大和事業(yè)的進步。
石曉瑩從小在母親的縫紉機旁長大,耳濡目染下喜歡上了這項非遺技藝。大學時,她毫不猶豫選擇了美術(shù)專業(yè)。
現(xiàn)在,石曉瑩是自家合作社的“總設(shè)計師”,所有的繡花樣式都由她設(shè)計并打版,最終變成一批又一批的精美成衣。她在苗服設(shè)計制作方面繼承了母親的技能,甚至青出于藍。
“傳統(tǒng)的老花樣雖然好看,也要符合市場的需要,要根據(jù)年輕人的喜好與審美進行創(chuàng)新。”石曉瑩說。
從一開始的茫然,到如今的精通,石曉瑩已然成為一名合格的苗繡技藝傳承人。
如今,近300平方米的苗服專業(yè)合作社坐落在吉首市御龍灣臨街店鋪,從原材料到配飾,以及各種類型的成衣,這里已經(jīng)形成完整的產(chǎn)業(yè)鏈。
合作社取名為“順瀟湘苗錦”,不僅涵蓋了一家人的名字,更承載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2019年,楊青香的丈夫不幸去世,這個名字也成了她對丈夫最深切的懷念。
“順瀟湘苗錦”不僅是一個品牌,更是一個傳承與懷念交織的故事。楊青香母女用一針一線,織就了屬于自己的幸福路,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
她們的故事,激勵著更多人勇敢追夢,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