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龍騰 吉首鋼火燒龍傳習所提供
繪龍韻 吉首鋼火燒龍傳習所提供
扎龍骨 吉首鋼火燒龍傳習所提供
鋼火燒龍 吉首市非遺中心提供
石璽
在吉首市,每年正月十五都會上演一場震撼人心的民俗盛宴——鋼火燒龍。當最后一縷暮色浸透武陵山脈的褶皺,沉寂的山谷驟然被鋼火迸濺的金光照亮,數十名赤膊漢子高擎巨龍,在漫天鋼火中穿梭,火花四濺,龍騰虎躍,構成一幅驚心動魄的畫面。這不是簡單的民俗表演,而是一場跨越數百年的文化儀式,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對中華龍文化的獨特詮釋,更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寫照。
鋼與火的淬煉:燒龍儀式的文化圖景
鋼火燒龍有著嚴格的儀式流程。正月初五前后開始扎龍,選用三年以上的竹子,破成篾條,編織龍頭輪廓,糊上白紙,彩繪勾邊,再安上龍舌、龍眼,龍身用竹子編成篾籮,有七節或九節,用紅布、黃布包裹,繪成云紋龍鱗,最后由有威望的長者主持開光儀式。燒龍之前要接龍,從正月十一開始,舞龍隊走街串巷拜年,家家戶戶備好酒、肉,迎接祥龍進門。正月十五當晚,祭拜天地祖先后,點燃鋼火,鋼火是由硝、磺、木炭按比例混合,裝在竹筒里制成的煙花,手持竹把在空中噴射形成璀璨的火花,舞龍者在鋼火中穿梭,龍身在火光中若隱若現,宛如真龍現世。
燒龍的核心環節暗藏文化深意。扎龍講究“九節”,象征九州大地;龍身要繪云紋,代表風調雨順;舞龍者赤膊上陣,展現勇氣與力量;鋼火淬煉則是對自然災害的模擬,戰勝困難的象征。整個儀式既是對自然的敬畏,也是對生命的禮贊。
從祈福到認同:燒龍習俗的文化嬗變
據考證,湘西鋼火燒龍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現主要流傳于吉首市馬頸坳鎮、河溪鎮及周邊地區。明清時期村民燒龍驅邪,以祈求平安,這種習俗融合了苗族的巫儺文化和漢族的龍文化,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湘西鋼火燒龍文化形態。
隨著時代發展,鋼火燒龍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其文化內核經歷了從生存訴求到精神共鳴的深刻蛻變。儀式現場,苗族銀飾、土家織錦、漢語祝詞共同裝點詮釋著中華民族獨有的龍文化,漢族、苗族、土家族等各族青年不分你我,共飲“同心酒”后手握龍柄踏入火海的瞬間,恰似各民族團結一心的具象表達。通過網絡直播,“民族瑰寶”“龍的傳人”等彈幕留言如鋼花迸射,更展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深度對話,曾經用于祈福消災的鋼火,如今淬煉成為連接各民族文化的火炬。通過燒龍儀式,各族群眾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現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文明火種永續:多元一體的文化密碼
夜幕漸深,當最后一道鋼火劃破天際,燃燒的龍身露出特制的防火竹架,曾經嚴守數百年的工藝機密,成為“非遺”開放共享的見證?!盎瘕堬w天去,春雨潤新苗……”燒龍并不是毀滅,而是意味著新生。2021年,吉首市將鋼火燒龍成功申報為湖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通過政府支持,采取“非遺+”模式,在當地中小學開設舞龍班,打造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課堂;成立鋼火燒龍傳習所,培養年輕一代“非遺”傳承人;通過市場化運營,形成燒龍文化研學、文創、展演產業鏈條,帶動當地群眾增收,真正實現了“以文興產,以產養文”的良性循環。
在吉首山城的夜空下,鋼火依舊璀璨,龍舞依然矯健,這項古老的習俗在守正創新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鋼火燒龍以其獨特的方式,詮釋著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這種自我更新的智慧,正是中華文明延綿不絕的密碼。當鋼火淬煉的民族記憶化作滋養人心的春雨,中華文明的火種便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