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田華
近年來,湘西州多所中小學以“非遺進校園”為主題,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通過豐富多彩的非遺體驗活動,為師生們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傳承之旅。
非遺實踐進課堂,開啟沉浸式新體驗
在龍山縣第二中學,師生們把課堂變身非遺工坊,通過寒假特色作業展示會,呈現了手寫對聯、手工燈籠、五福圖等傳統民俗作品,并圍繞“哪吒精神”展開討論,感悟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勇敢與創新精神。
吉首市第一中學邀請82歲蠟染非遺傳承人熊承早走進課堂,以“一輩子堅持”的藝術精神感染學子,講述了與舅舅黃永玉的學藝故事,并展示藍白相間的蠟染作品,引發學生“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贊嘆。同時,吉首市第一中學誠邀州文聯藝術家們揮毫潑墨,將書畫藝術與非遺結合,為校園注入濃郁的藝術氣息。
州民族中學立足本土民族文化,先后邀請省級苗繡傳承人向秀平老師,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苗畫代表傳承人梁德頌老師,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苗畫代表傳承人梁金翠老師,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湘西苗族民歌》省級傳承人、湖南省青年音樂家工委會副主任、吉首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吳廷翠老師等非遺名家走進學校、走進課堂,通過現場教授苗繡技藝、講解苗畫知識、指導民歌傳唱等方式,讓學生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非遺實踐進課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
花垣縣麻栗場鎮中心小學創新推出非遺大課間,千余名學生在大課間齊練苗族蚩尤拳與接龍舞,將非遺武術與舞蹈融入日常鍛煉。學校在編排大課間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力求做到既符合非遺傳承需求,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古丈縣芙蓉學校課間操的《擺手茶鄉》以土家族擺手舞為基礎,結合古丈“茶藝”文化,將茶葉制作過程用體育形式展示出來,表現出擺手舞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默戎鎮九年制學校,師生們精心編排的鼓舞動作,巧妙地將苗族鼓舞元素融入到大課間,展示出了苗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州社科聯與各博物館聯合開展的“非遺少年學”項目持續深入校園。土家族挑花、竹編等非遺傳承人走進中小學,通過實踐教學讓青少年“零距離”觸摸文化脈絡。據統計,該項目已覆蓋全州100多所學校,惠及上萬名學生。
全州聯動,非遺教育體系初具規模
近年來,我州將非遺保護與教育深度融合,構建“課堂教學+社團活動+賽事培育”的立體傳承網絡。目前,全州已有35所“非遺進校園示范學校”,開設課程涵蓋土家族擺手舞、苗繡、蠟染等項目40多個,年均吸引超2.8萬名學生參與。文旅部門還聯合教育機構舉辦多場非遺活動,邀請上百位傳承人現場指導,其中包括30多名省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
州教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將進一步深化“非遺+教育”融合模式,推動非遺技藝從校園走向更廣闊的社會舞臺。州民族中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完善創新學校德育體系,堅持把傳承民族文化作為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讓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提升學子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進入新時代,全州校園不僅成為了文化傳承沃土,更點燃了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與熱愛。從苗繡的細膩針腳到蚩尤拳的剛勁招式,從蠟染的藍白韻律到接龍舞的歡快節奏,跨越千年的文化符號,正以青春的姿態續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