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彭寧
2月23日,《經濟日報》刊發《錯峰出游成新趨勢》一文,分析指出旅游市場在春節假期后已回歸常態,機票、酒店價格和景區客流等相較假期高峰均大幅下降;并預測元宵節后旅游市場進入淡季,整個3月將“不貴不擠”,適合大學生、“銀發族”等錯峰出游。
如何吸引錯峰游客實現旅游“淡季不淡”,成為一個值得探討更值得實踐的話題。
錯峰游是一場“雙向奔赴”
反季出游并非新鮮事物,但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和旅游需求的升級,這一趨勢逐漸從“小眾選擇”變成了“新潮流”。
越來越多的游客傾向于在淡季出行,尤其是年輕人、自由職業者和退休群體。他們期待在旅行中避開人潮,享受更低的旅行成本、更舒適的體驗以及更獨特的風景。
對旅游目的地和景區景點來說,反季出游的興起,不僅有助于緩解傳統旺季的壓力,還能為地區經濟、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先算經濟效益賬。反季出游的興起能有效填補淡季收入缺口,通過門票、住宿、餐飲、二次消費等為景區創造持續性現金流,推動景區從“季節依賴”轉向“全年創收”。
再算資源優化賬。反季出游分流客流,減輕景區生態和設施壓力,延長資源生命周期。反季游客多為注重體驗、預算靈活的如銀發族、自由行愛好者等中高端客群,更愿意為深度文化體驗、小眾線路付費,提升景區客單價。
還有品牌建設賬。通過反季營銷,景區可打破“季節性標簽”,塑造“四季皆美”的品牌形象。另外,淡季游客體驗更舒適,容易收獲“稀缺性體驗”,也更易產生好評和自發傳播。
綜上,反季錯峰游是游客體驗升級的期待,也是旅游目的地和景區轉型升級的契機,是一場多贏共贏的“雙向奔赴”。
錯峰游要努力呈現“不擠不貴”
對于選擇錯峰出游的游客來說,“不擠不貴”是吸引出行的直接原因和動力。我們首先要抓住這個目標,做好淡季旅游服務與產品供給。
要用“高性價比”打動游客。淡季出游的游客往往對價格更為敏感,可以推出針對淡季的優惠套餐,例如“景區門票+住宿+交通”的組合優惠,或者與在線旅游平臺合作,推出限時折扣活動。比如今年春節假期,甘肅鳴沙山月牙泉、玉門關、張掖七彩丹霞等景區推出免票優惠政策,接待人次與旅游收入較去年都有大幅增長。
要用“淡季才有”吸引游客。淡季游客少,正是提升服務質量的黃金時期,可以合理規劃線路、調整產品組合,讓游客游玩體驗更加舒適。比如敦煌莫高窟今年春節期間在門票優惠基礎上,又比平時增開4個普窟供游客觀賞,讓游客有一種“賺到”的收益感。湘西州近幾年打造的“神秘湘西過大年”IP已形成品牌效應,通過非遺展演、長龍宴等民俗沉浸體驗,成功塑造冬季旅游的獨特記憶點。
錯峰游更要讓游客“不憾不悔”
如果說“不擠不貴”是錯峰游的流量入口,那么“淡季獨有”的服務增值與體驗升級,則為游客從“心動”到“心選”架起了關鍵橋梁。
游客想要的不僅是省錢省心,還想用錯峰的“時空特權”兌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獨特體驗。換句話說,就是不僅要旅得“不擠不貴”,更要游得“不憾不悔”。
不妨大開腦洞,試試用“秘境獨享”黏住游客,靠“心流漫游”升華價值。
可以開放非旺季專屬路線,圍繞“獨占感”設計稀缺體驗。比如里耶古鎮冬季推出“秦簡密碼·寒夜解牘”,僅限淡季開放秦簡博物館模擬考古區,由簡牘修復專家指導游客在低溫環境下體驗竹簡清洗、紅外掃描與秦篆摹寫,并獲贈以“千年律令”簡牘禮盒。
可以嫁接在地文化儀式,讓游客成為儀式傳承的見證者。比如乾州古城冬季推出“苗族鋼火燒龍暗夜祭”,游客需穿戴特制防火苗布披風,親手將鋼花潑向龍燈陣為村寨祈福,最終獲得淬火后的龍鱗片與朱砂繪制的“火龍圖騰”紀念章。
可以將劣勢轉化為劇情,把寒冷、人少等淡季“短板”重構為沉浸式體驗的必要條件。比如芙蓉鎮設計“寒夜巡更人”劇本游,游客提桐油燈沿瀑布夜巡,通過解密土司秘史解鎖“酉水河畔千年瀑”的限定場景。
還可以用限制創造稀缺,通過限時、限量、限場景的規則設計,讓游客感知到“此時此地此刻”的不可復制性。比如鳳凰古城在冬季清晨沱江晨霧期推出“無人之境·霧隱虹橋”限時體驗,每日僅允許50人到特定地點打卡,并獲贈“沱江時間膠囊”收藏證書。
總之,當“不擠不貴”成為標配,爭奪淡季游客真正的勝負手或許就在于能否把錯峰的“時空特權”兌換成情感貨幣——讓游客在淡季帶走的故事、帶回的證物、留下的回憶,都成為比朋友圈點贊更持久的“精神年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