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田華 團結報特約全媒體記者 黃文淵
“走進鳳凰古城,讓游客看見我們,是今年的目標。”2月18日晚,鳳凰縣新場鎮古林村,戴文杰獨自一人拿出放在地下室的龍頭,細細端詳,平靜地說道。
他的周圍,是熄滅的火盆、火爐,隨意擺放的十余個大紅色塑料板凳,以及堆成小山的燒龍工具。屋外,山野寂靜,夜色朦朧看不清遠方。
地下室是戴文杰家的,被他專門空出來給燒龍團隊活動用的。戴文杰今年35歲,是古林村黨支部書記。他從小看外公扎龍,看村里人舞龍,十幾歲開始學扎龍、參與舞龍,如今已是村里少有的既能扎龍又能舞龍的“鋼火燒龍”多面手。
鋼火燒龍在古林村流傳300多年,據說最初燒龍是為了祛除瘟疫,后來轉變為民俗活動。2018年,鋼火燒龍被評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鋼火燒龍是我們村的魂,是我們祖輩傳下來的寶貝。”戴文杰話不多,語氣也是淡淡的,眼神卻是藏不住的熱愛與驕傲。他打開手機,展示他春節期間拍攝的鋼火燒龍視頻。夜空下,數十名漢子手擎巨龍,在鋼火中舞動,仿佛一條活靈活現的巨龍在烈焰中重生;村民敲打燒得火紅的鐵水,鐵花如星辰般灑落;圍觀的村民歡呼雀躍。
視頻精彩處,戴文杰按下暫停鍵,講解古林村鋼火燒龍的獨特之處:他們保留了傳統的鋼火燒龍方式,即制作“花”時加入鐵粉,打出來的“花”會呈現星狀或樹狀結構,同時他們還可以制作“猛虎下山”“金雞掉尾”“震天雷”等十多種或急或慢或明艷或聲威的“花”。
手機里的熱鬧已經是過去式,當前還有很多后續問題需要戴文杰解決——春節鋼火燒龍花費五萬元,但村民集資僅有兩萬多元,他墊付了兩萬多元,還不知怎樣補上這個窟窿。
“技藝的傳承需要實實在在的投入,但現在村里經濟條件有限,很難支撐。”戴文杰的語氣中透著無力感,“村里表演場地小,我們想走出去表演,但需要舞龍、鑼鼓、后勤等數十人,人力物力都難以協調。”
古林村扎龍舞龍以年輕人為主,是一支充滿活力的隊伍。“我們不甘心只停留在‘自己玩’的階段,希望能借助文旅,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記住。”戴文杰和他的伙伴們,期待一場蛻變與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