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特約全媒體記者 黃文淵
春日遲遲,春景熙熙。當春風輕柔地吹過苗鄉的山水,山巒漸漸被新綠覆蓋,田野里也萌動著生機,苗族人的傳統美食——社飯的香氣,便在這溫暖的春日里飄散開來。這縷香氣,承載著苗族人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交織著無盡的鄉愁、溫暖與愛。
在苗族的傳統習俗里,社飯與立春后的社日緊密相連。社日,是祭祀土地神的重要日子。在苗族人心中,土地神庇佑著這片土地,讓莊稼茁壯成長,賜予人們豐收。老人們常說,在社日吃上一碗社飯,不僅是對土地神的感恩,更寓意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一傳統,歷經歲月的洗禮,從遙遠的過去延續至今,成為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過去,生活條件艱苦,制作社飯的食材相對匱乏。糯米、野蔥、蒿菜、臘肉,便是社飯的主要原料。如今,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社飯的食材變得豐富多樣。除了傳統的食材,人們還會根據自家人的飲食習慣加入香菇、花生、芝麻、紅棗等,讓社飯的口感更加豐富,營養也更加均衡。這一變化,就像春日里萬物復蘇、蓬勃發展的景象,充滿了生機與希望。
春風如醇酒,著物物不知。春日暖陽下,苗鄉的村落里一片熱鬧。苗族婦女們身著絢麗多彩的傳統服飾,相約前往田野采摘蒿菜。蒿菜,是生長在田間地頭的野菜,散發著獨特的清香,是社飯的靈魂所在。采摘回來的蒿菜,要經過多道工序處理。首先是仔細清洗,去除泥沙和雜質,隨后切碎,放入鍋中焯水,以去除苦味。然后在無油的鍋里炒干水分,一來是為了更好地保存,二來是把香味充分激發。再將臘肉切成小塊,放入鍋中煸炒,待臘肉的香氣漸漸彌漫開來,將炒干的蒿菜與臘肉一起混炒。蒿菜的清香、濃郁的肉香引得孩子們在一旁垂涎欲滴。
當蒿菜和臘肉準備就緒,煮社飯的關鍵環節便開始了。將糯米淘洗干凈,放入燒開的水里。待水重新沸騰,加入一定比例的粳米,水二次沸騰后把米湯水過瀝出來,依次放入蒿菜、臘肉、野蔥,文火燜上三十分鐘。隨著火苗的跳躍,鍋中漸漸散發出誘人的香氣。這香氣,是糯米的軟糯、蒿菜的清香、臘肉的醇厚以及其他食材獨特味道的完美融合,就像春日里萬物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充滿了溫暖與幸福。
終于,社飯煮熟了。揭開鍋蓋的那一刻,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粳米和糯米經過燜煮完美融合,其中點綴著蒿菜、野蔥和紅亮的臘肉,香氣撲鼻。盛上一碗社飯,輕輕咬上一口,軟糯的口感、豐富的味道在舌尖上散開,讓人陶醉其中。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分享著這美味的社飯,歡聲笑語回蕩在屋子里,充滿了溫馨和幸福。
對遠離家鄉的苗族人來說,社飯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鄉愁的寄托。無論身在何處,每當想起社飯的味道,家鄉的山水、親人的面容便會浮現在眼前。社飯制作過程雖然復雜,但每一個步驟都飽含著家人之間的關愛。從采摘蒿菜時的相互陪伴,到制作過程中的分工協作,再到品嘗時的歡聲笑語,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溫暖。
這種用愛烹煮出來的美食,不僅滿足了味蕾,更溫暖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