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林 王竹君
今年49歲的龍生兵是鳳凰縣吉信鎮土生土長的苗族漢子,現任吉信鎮安置區臨時管理委員會主任。工作以來,他始終心懷搬遷群眾,用心用情全力當好群眾服務員、政策宣傳員、生活引導員,帶領管委會工作隊不斷優環境、強服務、搭平臺、聚合力,讓搬遷群眾搬進“幸福里”,實現“安居夢”。
走訪入戶架“連心橋”
吉信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建立在吉信鎮得勝營社區對門河,總占地面積35畝,共六棟樓,共安置全縣4個鄉鎮27個村的218戶脫貧戶918人,于2018年6月實現全部集中搬遷入住。
面對200多戶的住戶群體,面對來自不同地區、不同生活習慣、不同的民俗傳統的“大家庭”,龍生兵帶領管委會工作隊每天堅持不懈地進行“家訪”,與群眾聊家常、摸家底、問情況,了解群眾所需所求、所思所盼。“見面多喊幾聲,入戶多聊幾句,有事多幫一下。”不到2個月時間,龍生兵便掌握了每位住戶的基本情況。
“大娘,現在天氣轉冷,切記用火用電安全。”“伯伯,出門一定要記得把火箱電源給拔掉。”……冬季期間,龍生兵和工作隊對居民定期開展“敲門行動”,通過逐層逐戶敲門,“面對面”的宣傳方式,詳細向住戶群眾講解日常消防安全注意事項、冬季用炭用電烤火注意事項、家庭火災隱患自查等,不斷筑牢安全防線。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針對安置區內的留守老人、殘障人士等重點群體,管委會高度重視,成立了由該管委會、各樓棟長、保潔員等12人組成的安置區重點人群關注小組,定期對26戶重點戶進行走訪看望,確保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通過開展敲門行動,提高了安置區廣大住戶群眾的安全意識,也進一步拉近與群眾之間的關系。”龍生兵表示,管委會通過入戶宣傳排查等方式,將安全知識傳達到每家每戶。同時,龍生兵和工作人員積極宣傳黨的各類惠民政策,確保老百姓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認可和好評。
真誠服務筑“安居夢”
“開鎖、換燈泡、修電器、維修管道、交話費電費……在外人看來,我們每天處理的瑣事,卻是安置區住戶日常生活的大事,一點馬虎不得。”龍生兵表示,長期以來,安置區不斷完善制定“33制”便民服務制度,即為“三分鐘內快速回應”“三個小時到達現場”“三天內解決或答復”,積極回應住戶各種需求,竭力解決他們的困難,做到誠心誠意、真心實意,讓搬遷群眾真切感受暖心服務。
“現在住戶只要遇到問題,都會在第一時間尋求管委會幫助,大家的關系更像是親人朋友。”龍生兵感嘆道。一位原住在安置區D1棟204的住戶,戶主姓楊,老人90多歲的高齡,由于腿腳不便,獨居搬到安置區后不太適應。于是,龍生兵與工作隊經常上門與其聊家常,耐心地教會老人如何使用電器,制作并張貼簡單易懂的使用說明。平日里幫助老人交電費水費,趕集買菜時,龍生兵還會幫楊昌林老人家多帶一份過去,日常點滴的善意幫助和暖心服務,讓老人真切感受到如家人般的溫暖。
“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一點,把群眾放高一點。”這是龍生兵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有求必應、隨喊隨到!”這樣的工作方法,并非簡單的口號,而是付諸實際的行動。據統計,該管委會累計為住戶解決水電問題1300余次,常態化開展環境整治、隱患排查、矛盾調解等事項,一樁樁、一件件,解決的是群眾的實際困難,換來的是群眾的幸福生活。
多措并舉促“穩就業”
“在家沒事就打草鞋,一個小時就能做一雙,能賣10元,小草公司統一回收,一個月也能賺不少生活費哩!”今年80歲的搬遷戶楊小蓮,年齡大但手藝巧,在家里靠著草編手藝就能賺錢,笑容常掛在嘴邊上,生活得幸福且滿意,這是安置區管委會積極落實就業幫扶的生動縮影。
為拓寬搬遷群眾增收渠道,龍生兵積極對接幫扶車間,鼓勵群眾自主就業。在他的帶領下,52名搬遷戶在鳳凰縣小草手工藝品有限公司及鳳凰縣昊騰鞋業有限公司實現就近就業,收入最高達4000元,讓群眾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同時,在鳳凰縣就業服務中心的大力幫扶下,龍生兵和工作隊積極組織搬遷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截至目前,累計開展培訓40期1520人次,招聘會15場,招聘企業200余家,現場達成就業意向263人。此外,安置區門面租金按每人5平方米的面積(人均329.29元)計算分紅,進一步增加搬遷戶收入。開設17個公益性崗位,帶動就業困難人群實現增收,全力保障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為不斷豐富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龍生兵和工作隊還積極舉辦端午節包粽子、春節表演、組織廣場舞等群眾文化活動,不斷增強安置點群眾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我們圍繞‘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這一目標,因地制宜做好搬遷‘后半篇’文章,讓群眾住的更加放心、舒心、安心。”龍生兵表示,將不斷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服務管理工作,千方百計幫助搬遷群眾穩步增收,不斷提升搬遷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幸福感,實現從“安置”到“安居”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