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觀點
攝影報道助力非遺活態保護與傳承——以湖南省湘西州《團結報》為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 “ 發現 ” ,使用 “ 掃一掃 ” 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石健

[摘要]策劃為先,展示非遺攝影報道的地方優勢;人物為本,呈現非遺攝影報道的人本底色;細節為主,鮮活非遺攝影報道的故事元素——《團結報》借助現代影像技術手段,記錄、整理、留存非遺的客觀形式,挖掘、豐富、呈現非遺的內涵與美,助力非遺實現跨越時空的生命延展。

[關鍵詞]非遺攝影報道 專題策劃 人文關懷 細節為主

[中圖分類號] G20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3854/j.cnki.cni.2024.05.025

近年來,湘西州在非遺的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宣傳傳播、發展利用等方面碩果累累,而且加快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腳步,亮點頻頻,成效顯著。湘西州因此先后獲批設立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被評為全國、全省“非遺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可以說,“活態非遺”,已經成為湘西州發展的出圈之點,成為擦亮湘西的特色名片。

湘西州非遺保護發展探索成功的經驗模式與所取得的顯著成果,離不開地方媒體的參與。湘西州黨委機關報《團結報》持續以攝影報道助力非遺的活態保護與傳承,在讀圖時代以鮮活生動的視覺影像語言彌補非遺文字報道的不足,大大提升了非遺傳播傳承的效果。

策劃為先,展示非遺攝影報道的地方優勢

湘西州瑰麗神奇的地理與自然風貌,孕育出獨特的民族歷史、文化、風情,三者碰撞交融,從而造就了豐厚絢爛的非遺瑰寶,這也決定了非遺與當地自然環境、人文傳統和人們的生活方式聯系得十分緊密,具備鮮明的區域性、地方性、民族性。因此,受到獨特人文內涵滋養的地方媒體,以及在家鄉故園中生長的地方媒體人,精通本民族語言,熟悉本地民俗,了解各類傳統技藝與表演藝術,在非遺報道傳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優勢。

多年來,《團結報》在非遺宣傳報道中,勇擔保護傳承的責任使命,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充分利用視覺語言在非遺報道傳播中的重大作用,積極策劃非遺攝影報道專題,形成有計劃、成系列、高質量的系列報道與專欄,深度挖掘非遺文化內涵,盡力展現非遺藝術之美。

《團結報》非遺攝影報道策劃主要體現在專版、專欄、專題三方面。近20年,非遺專門版面先后有《文化風情》《文化醉鄉》《影像湘西》等,不論如何改版,總是給予非遺攝影報道充分的版面,為其配置最優秀的攝影記者與圖片編輯;與此同時,在《時事新聞》《文旅周刊》《名家訪談》等重要版面上開辦有非遺攝影專欄,如“睛點湘西”“張謹視覺”等,以此美化版面,增加深度與內涵,增強版面的本土讀者關聯性;而相關專題策劃更是搶人眼球,如“探尋湘西活化石”“重走大師路”“回到湘西回歸美”等,不僅展示了團隊專業水準,更是呈現了地方黨媒的文化使命與擔當。

這些非遺攝影專版、專欄、專題策劃主題明確、方案詳細、團隊協作、文字輔助,運用持續、動態、兼備深度與溫度的視覺影像表達方式,彌補了地市黨報非遺相關報道的不足,提升了傳播效果,加強了宣傳保護力度,為全社會關注非遺營造了良好氛圍。

人物為本,呈現非遺攝影報道的人本底色

非遺以人為傳承主體,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時間有限的生命法則決定了非遺傳承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因此,《團結報》非遺攝影報道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將非遺傳承人視為最重要的拍攝對象和最必要的影像元素,以即時、生動的攝影方式記錄展示他們的非遺技藝,更以平視、人性的視覺語言,呈現他們的生活狀態、喜怒哀樂、傳承困境,豐厚了他們的面貌、血肉和個性,

報社攝影記者張謹的“湘西根籟——記湘西18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專題,以人物肖像特寫的方式和黑白的色調,凝固了非遺傳承人的生動形象。與大部分非遺攝影注重大場景不同,“湘西根籟”專題全是近距離特寫鏡頭。盡管特寫鏡頭畫幅有限,但張謹在其間不僅定格了人物的面貌與神情,極具視覺震撼力,令人過目不忘。這組專題作品以人為主角,完美地疊加融合了物、環境與技藝,營造了濃郁的文化味與湘西味,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也使非遺傳承人不隨時間而消逝、不被生命所消磨,在攝影中成為永恒。《團結報》攝影記者鏡頭里的多位非遺傳承人,如龍米谷、聶方俊等已經離開人世,而他們的形象與技藝在攝影報道與非遺藝術里得到永生。這組極具生命力的非遺專題攝影作品,在2012年中國鳳凰國際攝影雙年展中,成為“天下鳳凰攝影大展”收藏作品。

最打動人心的,還是人的故事——人才是非遺傳承與非遺故事的主角,而環境只是人的注腳,對此,《團結報》非遺攝影人有著清醒的認識。為了拍好非遺傳承人,攝影人扎根土家苗寨,細致采訪,精心拍攝,最終才能以畫面吸引人、用情感打動人。“探尋湘西活化石”“重走大師路”等非遺攝影報道專題都呈現了人本底色,可以說,“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非遺攝影報道的專題、專欄、專版,突破了傳統的四平八穩的構圖、光影、色彩,打破了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俯視角度,以人文關懷精神展現了非遺的生命溫度和非凡魅力,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三、細節為主,鮮活非遺攝影報道的故事元素

《團結報》攝影團隊持有“令攝影具有繪畫般藝術效果”的創作理念,在非遺報道中強調并發揮攝影兩大優勢——“原真的拷貝(記錄性)”和“時間的切割性(時間性)”,以追求“精細審美”和“瞬間審美”的效果。

在對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銀飾的報道中,以近景、特寫、大光圈呈現了鏡頭對非遺的專注態度和凝視之美,滿足了讀圖者走得更近、看得更清、感受得更強烈的需求,也以充分保留非遺細部而滿足了保護傳承的需求。“鳳凰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組照,記錄了臘爾山地區的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及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龍米谷的珍貴影像。這組作品以近景和特寫的方式呈現了龍米谷制作苗族銀飾的流程和細節——從銀胚制作到半成品加工打造,從裁剪裝飾再到清洗,清晰的細節、厚重的色彩、繁復的紋樣、火紅與銀白的輝映,共同構建了極具時空感的視覺語言,再現了苗族人日常的生活態度和審美理念,展現了苗族人純粹、堅韌、倔強的品性。相關主題作品《叮叮作響的苗族史詩》《苗族銀飾制作》等同樣彰顯了細節,既還原了靜態與動態,也串聯出完整的過程與鮮活的情節,展示了傳承人的技藝、審美和智慧。以上作品在中國新聞攝影學會舉辦的首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大賽、湖南省州市報新聞攝影競賽中都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上述作品發揮了“時間切割”的攝影優勢,呈現了“瞬間審美”的攝影效果。除了專注于技藝、表演、民俗本身的細節,《團結報》還特別注重發揮攝影“原真拷貝”的記錄性優勢,以“環境的細節”呈現“精細審美”的攝影效果。如“回歸湘西回歸美”“重走大師路”等專題,在攝影距離方面,將近景、中景、遠景進行結合,拍攝對象處于田間地頭、院壩坪場、村莊小路,非遺活動中的參與者與周邊環境、與日常生活、秀美風景緊密結合,畫幅開闊,場面鮮活,人物傳神生動,在記錄非遺、挖掘其內涵與價值的同時,彰顯著非遺在湘西各民族群體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強大的生命力。

如果說人物是主角、人文關懷是底色,那么,《團結報》非遺攝影報道特別注重細節呈現與部局刻畫,“細節”是其靈魂,靈動了畫面,鮮活了故事,讓非遺回歸了生活。

四、結語

多年來,《團結報》非遺攝影報道在全國性攝影大賽以及中國地市報、湖南省市州報、湖南新聞獎等各大新聞及藝術攝影競賽中屢屢斬獲頭獎、摘得桂冠,碩果累累,成績喜人。近年來,非遺攝影報道在完成內容生產后,通過“紅湘西”客戶端、“湘西頭條”微信公眾號等開辟專題欄目,在原有基礎上加入視頻、音樂和文字內容,進行融媒傳播、立體宣傳,滿足了新時代受眾多元化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其覆蓋面更廣泛、傳播更有效。

《團結報》借助現代影像技術手段,記錄、整理、留存非遺的客觀形式,挖掘、豐富、呈現非遺的內涵與美,助力非遺實現跨越時空的生命延展,保存了人類文化的記憶,用攝影技藝和視覺語言擔當起保護、傳承、發展民族生命記憶和文化基因圖譜的重要責任與時代使命。

(原文發表于《中國報業》2024年3月上期)

作者:石健編輯:胡迎贏
相關稿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av老司机精品网站导航 |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 内裤奇缘电子书| 野花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观看最新 | 黄色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色在线观看| www.夜夜操.com| 我想看一级毛片| 久久免费视频3| 最近中文字幕无|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麻豆| 男女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黄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真人无遮挡作爱免费视频| 亚洲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1080p|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麻麻张开腿让我爽了一夜黄文| 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 53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mp4| 在线播放第一页| 久久国产精品61947| 欧美人成网站免费大全| 亚洲狠狠ady亚洲精品大秀| 真实国产乱子伦沙发睡午觉|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色香蕉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视频软件|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国产精品深夜福利免费观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女人18特级一级毛片免费视频| 一级黄色大片网站| 操动漫美女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综合狠狠|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 欧美军人男男同videos可播放|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