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明揚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8月
彭寧
歷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敘事,而是充滿張力的多維圖景。
張明揚《崖山》一書,元宋兩條線索交織,游牧與農耕文明碰撞,眾多人物鮮活立體,匯聚成一幅令人震撼的文明圖景。
可以說,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迷霧,在歷史的褶皺中尋找文明的韌性。這種韌性不僅體現在王朝更迭的宏大敘事中,更蘊藏于每一個歷史人物的抉擇與命運里,蘊藏于文明碰撞與融合的細微之處。
傳統史觀中,標志著南宋滅亡的崖山之役常常被簡化為“英雄救國”或“奸臣誤國”的二元對立,而《崖山》卻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歷史人物的多面性。
比如,文天祥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悲情英雄,他的堅守與彷徨、理想與現實,在作者筆下顯得格外真實。我們看到他慷慨赴死的壯烈,也看到他面對家國破碎時的痛苦掙扎;看到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也看到他“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的孤寂。
作為南宋末年最有代表性的忠臣,文天祥并非一味地悲情與固執,他曾在政治、軍事上竭力抗爭,試圖以一己之力撐起即將傾覆的王朝,但他的理想主義最終被殘酷的現實所擊碎。
比如,賈似道不再是傳統史書中那個單一的“奸臣”形象,他的復雜性與多面性在作者筆下得以充分展現。我們看到他權傾朝野時的囂張跋扈,也看到他在國家危難之際的無奈與掙扎;看到他玩弄權術、排除異己的冷酷,也看到他試圖力挽狂瀾卻無力回天的悲涼;看到他在走到權力巔峰時的自負與傲慢,也看到他在元軍壓境時的惶恐與絕望。
作為南宋末年的權臣,賈似道并非全然無能,他曾在經濟、軍事上推行改革,試圖挽救搖搖欲墜的王朝,但這些努力最終被時代的洪流所吞沒。
這種敘事方式,讓歷史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充滿溫度的生命圖景。每一個人物都是時代的縮影,他們的選擇與命運,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矛盾與困境。
作者突破傳統史觀的藩籬,以更開闊的視野審視這段歷史。元朝并非簡單的征服者,其統治背后蘊含著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深刻對話。宋朝的覆滅也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兩種文明形態碰撞的必然結果。
這種雙重視角的解讀,讓我們看到歷史的多維面相,理解文明演進的復雜邏輯。
元朝的統治者在征服中原后,面臨如何治理一個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的難題。他們既要保持游牧民族的傳統,又要適應中原的治理模式,這種矛盾貫穿了整個元朝的歷史。而宋朝的士大夫們則在亡國之痛中,開始反思儒家文化的局限,思考文明存續的可能。
這種文明的碰撞與對話,不僅塑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思想遺產。
在解構傳統敘事的同時,作者提出了更具建設性的歷史觀。他說:“可以有民族主義敘事,但不要單一民族敘事;可以有南宋視角敘事,但不要南宋中心主義敘事;可以有道德敘事,但不要奸臣和‘漢奸’敘事。”
這種歷史觀,既是對歷史復雜性的尊重,也是對真理的虔誠追尋。歷史研究不是為現實服務的工具,而是理解人性、認識世界的途徑。
在閱讀《崖山》的過程中,我常常問自己: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是史書上的白紙黑字,還是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歷史是否只是勝利者的獨白,而失敗者的聲音永遠沉寂于時光的塵埃中?當不同的歷史敘述相互矛盾時,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標準去評判孰是孰非?
這些問題不僅關乎我們對過去的理解,更關乎我們如何面對當下與未來。歷史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定論,而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每一次追問都是對真相的靠近,也是對自我的反思。
正如作者所言:“閱讀歷史、思考歷史、寫作歷史,目的之一是讓我們對這個世界上的各種可能性充滿敬畏,保持開放心態,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每一種主張仔細論證,做好一旦有了更確切的事實,就隨時推翻前見的準備。”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每一個時代都在書寫著自己的篇章。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我們更需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理解歷史的復雜性,在文明的對話中尋找前進的方向。
“崖山之外,是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