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伍珊珊 龍堯 實習生 龍樂曉 通訊員 王李好
編者按:
陽春三月,文明花開。本報從即日起推出《文明花開湘西》系列報道,試圖以典型報道、系列評論、調查監督、AI海報或視頻等形式,圍繞“3·5”“3·8”“3·12”“3·15”等時間節點,從追“鋒”者、“她”最美、“綠”之韻、動“真”格等四個維度,展示湘西州文明建設成就,促進城市文明建設。敬請關注。
“仁旺,我走了以后,你要繼續替我守護好這個公墓,照護好這些烈士。”
“好,我答應你,你交代我的事我一定做好,請您放心!”
1998年,知曉自己時日無多的抗美援朝復員軍人向明德站在臺階上,拉著彼時還年輕的張仁旺的手,鄭重地將義務守護麻扎漁梁烈士公墓的任務交給了他。
27年過去了,張仁旺早已將守護公墓當成了自己一生的事業,無怨無悔地踐行著當時的承諾。
2月28日,吉首市河溪鎮新建村的麻扎漁梁烈士公墓前,被風吹落的松柏果掉落了一地。瘦小的張仁旺默默地清理著,時不時望一眼幾十米高的松柏,又用手來回撫摸著粗糙的松柏樹。
“這幾棵松柏樹都是我學生時代栽下的,那是1974年,到現在有51年了。”今年張仁旺就要61歲了,他的頭發已有些許發白,雙手因長期勞作而開裂、長滿老繭。許是想起了自己10歲時栽下的松柏樹的記憶,張仁旺有些走神。
新建村位于吉首市與瀘溪縣的交界處,一條峒河穿村而過。從張仁旺的老家到這座公墓,要坐船,少年時,張仁旺經常聽船夫講述那段壯烈的抗匪護鹽英雄事跡。
“那是1950年的春節前夕,為了保障吉首人民正常的節日生活,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七軍一三九師四一六團的戰士們在王貴來的帶領下,護送一支裝滿物資的船隊溯峒河由瀘溪進入吉首,當時……”張仁旺回憶起船夫講給他的那些事跡,盡管他已講過上千次,然而講到動情處他依然難掩激動。
“這里埋葬的是24位年輕的戰士啊,他們為湘西人民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的親人甚至不知道他們埋在了哪里。”張仁旺說,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替他們的親人守護好他們。
1981年,為了紀念先烈,當地政府提出在麻扎漁梁修建烈士公墓。彼時,張仁旺是村里的民兵營長,于是他主動幫忙收集烈士遺骨,運磚壘瓦,修建烈士主墓,也因此結識了第一代守墓人——抗美援朝復員軍人向明德老人。
“向明德當時年事已高,他是抗美援朝的復員軍人,我對革命戰士又向來心懷敬佩,所以就經常去幫忙守墓,照顧他的起居。”說起向明德,張仁旺充滿懷念,也是在他的影響下,張仁旺堅定了守護公墓的決心。
1988年,選擇回家終老的向明德走后,張仁旺毅然接過了守墓的責任。就這樣,在這份責任的傳遞下,張仁旺踏上了漫長的守墓生涯。從此,峒河岸邊,多了一位執著的守墓人。
“當時公墓這里還是一片荒山野嶺,每次過來都要坐船,為了更好地守墓,我就搬到了這里,在這里邊搭了一個草棚,當時沒水沒電,條件確實比較艱苦。”回憶起當初,張仁旺依然感慨。
“這期間也有人諷刺我說:‘你腦子進水了,守著幾塊破石頭干什么’,我就回他:‘那不是進水,那是進血,解放軍戰士的血流進了我的心里’。”張仁旺坦言,一開始,他的妻子和旁人都不理解他為什么一定要守著這個公墓,但他始終堅守信念,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承諾。“要算經濟價值,那是吃虧的,但是你要算這個精神價值,他們命都沒了,而我只是守護他們。”他說。
如今,他的妻子與家人也與他一同守護英烈,與英烈為鄰,他每天還是日復一日清掃墓地,修剪雜草,接待祭奠的群眾,并向他們深情講述英烈們的英勇事跡。他的付出,也讓公墓煥發出新的生機,政府先后對公墓進行四次整修,現在的麻扎漁梁烈士公墓早已成為當地傳承紅色精神的重要基地。
“守護公墓是我這輩子最驕傲的事,哪怕為他付出一切我都不后悔,我會繼續把它做好,把這件事傳下去。”一生踐一諾,以身守忠骨。張仁旺用27年的細心守護,時刻詮釋著“毫不計較個人得失,甘愿奉獻自己的一切”的雷鋒精神。
麻扎漁梁烈士公墓前,張仁旺10歲時栽種的青松依然挺立著。他把自己,也挺立成了一顆松柏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