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勁有力的鼓聲響徹德夯大峽谷。
彭英生在越來越年輕化的鼓舞表演者身旁,扮演起了敲邊鼓的角色。
彭英生在滿墻照片前,講述苗族鼓舞的發展歷程。
文\圖 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胡承鼎
3月6日,震天的苗鼓聲和悠揚的攔門酒歌回蕩在吉首市德夯大峽谷上空,大紅的“囍”字貼在德夯苗寨門口的牌坊上,也貼滿了寨子的各個角落,苗寨歡樂喜慶的氛圍,宣告著一對苗家新人喜結良緣。
“苗鼓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好東西,任何喜事都少不了苗鼓的身影。”前來賀喜的鄉親們看著苗族鼓舞表演,不禁嘆道。
1
這片土地因鼓而名揚八方,被譽為“天下鼓鄉”。然而,作為祖輩傳下來的民族瑰寶,苗鼓的傳承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
“我剛到德夯景區工作的時候,是擔心過苗鼓會斷了傳承的。”德夯民族藝術團團長、第二代猴兒鼓王彭英生說。
2000年,彭英生來到德夯景區工作,彼時的他為了學苗鼓,先是跑到花垣縣麻栗場鎮尖巖村找到第一代猴兒鼓王石成業學習,后又前往吉首市矮寨鎮坪年村向第一代苗鼓王龍英棠求教。在兩位鼓王的悉心指導下,彭英生在2005年的“鼓文化節”上,憑借原創作品《金猴戲鼓》大放異彩,獲得第二代猴兒鼓王的榮譽。
“最感動的還是學鼓的時候,就我一個,師傅也手把手、全心全意地教,因為他們也怕苗鼓傳承斷代。”談及苗鼓生涯中最深刻的回憶,彭英生想到與兩位師傅學鼓的點點滴滴。他當時就發現,學鼓的人少之又少,石成業所在的村子有幾個會打鼓的,但沒有隊伍,而龍英棠的身邊,只有自己的兒女在跟隨她學習苗鼓。
2
年輕人陸續出門打工,寨子里的鼓王快成了“光桿司令”,苗鼓的傳承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轉機出現在2002年,矮寨鎮舉辦的“德夯苗鼓節”。雖然只有幾位鼓王帶著徒弟,敲打著寥寥幾面苗鼓,但他們依舊憑著精湛的鼓技、靈動的身法,喚醒了四鄰八鄉的文化記憶。
這次苗鼓節之后,苗鼓的影響力開始在周邊鄉鎮、縣市發酵。漸漸地,有人來向鼓王們求學苗鼓,德夯景區的表演隊也收到多封求職書。
2005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德夯苗鼓節”升級為“中國鼓文化節”,其影響力與三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之后這里誕生了數代苗鼓王,他們不僅是技藝的集大成者,更是文化的守護者。
更令人欣慰的是,五湖四海的鼓舞隊都來到德夯,參與鼓文化交流。隨之而來的,是如潮的游客,在為苗寨景區帶來收益的同時,也將苗鼓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擴散到了全國各地。
2006年5月20日,苗族鼓舞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湘西苗族鼓舞歷史悠久,最初用于祭祀祖先與自然神靈,鼓點既是溝通天地的語言,也是族群凝聚的紐帶。它融合了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形式,頗具情緒感染力,只是曾經“藏在深閨人未識”,一旦獲得展示的舞臺,便能盡情釋放魅力、煥發光彩。
一場民族記憶的蘇醒和非遺傳承的延續就此走上正軌。
3
在嘗到文旅融合的甜頭后,德夯苗寨更是下定決心,以苗鼓為核心,探索出一條“非遺+文旅”的融合發展之路。
但是,直接將曾經的苗族鼓舞搬來表演還是略顯單調,于是德夯民族藝術團冥思苦想,先融入武術,增加苗族鼓舞的技巧性、表演性,再和現代舞蹈相結合,豐富其藝術性。
隨著時代進步、文旅行業發展,德夯景區又在苗族鼓舞的編排上加入敘事,賦予情感,使得苗族鼓舞演變成為更完整的藝術形式。彭英生更是在2014年7月,首次將湘西苗鼓帶出國門,帶到歐洲,在法國馬德蘭博覽會的舞臺上敲響了苗鼓,收獲了國外友人的無數夸贊。先輩們傳下來的鼓,在新時代依舊擂得響亮。
時至今日,德夯景區每每迎客,苗寨里的接龍橋、農耕文化廣場等傳統儀式場所,鼓聲與長號、嗩吶交織,表演者們身法似猿猴輕,擊鼓如雷雨急,動情演繹著苗族遷徙、墾荒、歡慶的史詩,為游客們帶來一場場震撼心靈的民俗演繹。
“現在參與苗鼓表演的有很多年輕姑娘和小伙,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看著苗族鼓舞表演者們越來越年輕化,彭英生感慨無限。
老鼓王們為苗族鼓舞傳承付出畢生努力和心血,但收效甚微。如今“非遺+文旅”的發展模式,給了苗族鼓舞一個巨大的展示舞臺,有了觀眾,苗族鼓舞才有了用武之地,鼓舞的價值終于得以體現,非遺的傳承也與時代接通軌道。
4
2023年6月5日,沉浸式5D苗境喜宴劇場《德夯幻境》在德夯景區橫空出世,一經上演便收獲好評如潮。
《德夯幻境》以億萬年玄武巖山崖為天幕,以傳統苗寨樓體為舞臺,將德夯大峽谷自然的環境與光影、音樂、戲劇、公共藝術、體感交互和多終端數控技術疊加,營造出一個似劇非劇、似演非演、似宴非宴、似寨非寨的沉浸式體驗空間。
夜幕降臨后,一輪直徑8米的“水中月亮”通過數字媒體藝術的手段在舞臺中央緩緩升起,呈現出“天上、水中、實景”三個月亮的奇景,實景山水與戲劇詩意交織融合,滿足人們對“詩與遠方”的所有幻想。
而這背后,是《德夯幻境》劇組,在無數個日夜里嘔心瀝血,以“活態傳承”為核心,在創新中謀發展,在發展中續傳承得來的結果。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如何平衡商業化與原真性?怎樣避免苗鼓技藝的“表演化”稀釋文化內核?德夯的答案是:以敬畏之心守文化根基,以開放之態拓傳承路徑。
5
德夯苗寨通過“非遺+文旅”融合發展的實踐證明,非遺傳承絕非“博物館式”的靜態保存,而是動態的創新與適應,探尋新時代下非遺傳承的更多可能性。
德夯苗寨作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將苗族鼓舞融入旅游體驗,打出了濃郁民族風情的金字招牌。
寨子西頭的苗繡工坊里,老板娘石美鳳把鼓紋繡在錢包上,她身后的貨架上,鼓形茶餅、苗鼓米酒排成陣——這些“鼓字號”商品,通過網絡直播銷售走進全國各地萬戶千家;第三代猴兒鼓王時節海也化身“云鼓手”,他的抖音賬號已經擁有14.7萬粉絲,還收過俄羅斯徒弟……越來越多的人看到“非遺+文旅”的光明前景,然后加入其中,既為文旅發展貢獻了源源活力,也為非遺傳承續上了無盡的生命力。
德夯苗寨坐落在壁立千仞的德夯大峽谷中,千百年來,苗鼓的韻律在這里盤旋回蕩,成為苗族文化最鮮活的注腳。從祭祀祈福到節日慶祝,從師徒相傳到文旅融合,德夯苗鼓不僅承載著苗族人的精神信仰,更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以“守正創新”的姿態,擂響了非遺傳承與文旅發展雙向賦能的洪亮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