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流
時下,節日或多或少成為“消費主義”的“流量密碼”,人們對節日本身設定的意義卻關注不夠。
回溯歷史,婦女節的設立,來之不易。19世紀初,紐約女工游行和俄國婦女罷工等事件,賦予了這個節日鮮明的政治性和革命性。它的設立,是為了推動性別平等,也是為了關注全球女性問題。在中國,也有一群杰出的女性,從拒絕“裹足”到為爭取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的女性權益而呼吁,才有了中國女性對女性權益的覺醒。
近年來,一些地方將“婦女節”包裝成為“女神節”,雖然聽起來很美,但事實上節日已被轉化為一種消費主義或娛樂化的符號,是商家通過塑造“女神”形象,鼓勵女性通過購物“犒賞自己”的促銷手段。而“女神”一詞,常與氣質、外貌等外在標準掛鉤,它強調對女性“完美形象”的期待,甚至隱含“被凝視”的客體化傾向。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當女性被捧上神壇,實則是被剝奪了人間。”
“婦女節”提醒我們,“她”力量,不該被忽略。每一位女性,在社會分工中都被賦予了不同角色。在家庭中,“她”會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在職場中,“她”會是老師、是記者、是護士,也可以是哲學家、環衛工、外賣員;在社會中,“她”可以胖,也可以瘦,可以涂睫毛,也可以素面朝天,可以穿運動鞋,也可以踩高跟鞋。無論婚姻、職業、年齡狀態如何,每一個“她”都不應該被性別偏見和刻板印象而束縛。每一個“她”,無論擔任什么社會、家庭角色,都應該是“她”自己,無論“她”是誰,都是“她”的選擇!
“她”本就有千鈞力,也應有萬萬象,更自帶光芒。從被“裹足”在一方小小天地,到走上社會各個崗位,“她”都在竭盡全力,打破性別桎梏,綻放獨屬于女性的智慧與力量。她們知道,這自由仍帶有“枷鎖”,但她們依然在努力讀書、行走,豐富自我、向上生長,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尋到平衡,成為推動社會進步更加和諧、多元、包容的力量。“她”既有細膩也有恢弘,前者讓她擁有愛的能力,后者讓她擁有大的格局。所以,真正的尊重,不在于鮮花與禮物,是在“她”每一次綻放光芒時,來自于“她”和“他”欣賞的目光、發自內心的肯定與鼓掌。
讓節日回歸它該有的本質,才能讓“她”力量更充分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