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吳宜芝 通訊員 趙苑岐 實習生 李冰心
3米寬的小路黑得發亮,往山里延伸。順著這條路行駛,在密林最深處,一棟年代久遠的木房子孤零零地矗立著。
2月底,花垣縣雙龍鎮蓮臺山林場,千畝林海綠意翻滾,綿延不盡。
山里的雨一下就是幾天,盡管空氣中帶著寒涼,護林員龍再青還是照例巡山。
挎上水壺、望遠鏡,戴上紅袖章,一把長長的彎鐮,扛起就出門。
這把彎鐮在山里的用處大得很,不僅能修樹枝、破荊棘,遇到危險時還能用來防身。
彎鐮扛在肩頭,他像個指揮官,腰板挺得直直的,也像長途跋涉的戰士獲得補給,一下子生出氣力。上下揮舞一番,幾棵樹之間又是一派新天地。
龍再青61歲了,20多年的巡山護林,在他身上顯現出一種黝黑的健康,他的頭發開始發白,皺紋深深刻在眼角。
去年8月,他在巡山時摔了一跤,膝蓋還不太靈活,走得稍慢。若在平時,爬山爬樹,一天走五六公里不在話下。他記得自己小時候就愛爬樹,又快又猛。
現在他倒更喜歡抱著樹,丈量樹圍。貼近、再貼近,做出把它抱起的姿勢。樹又長大了,樹干太粗了,他也老了,顯出徒勞,他輕輕笑了。
沒走幾步,一棵樹歪斜著只剩不足一米長的樹干。龍再青凝望著,絮絮叨叨分享,“前年下雪,樹被壓斷了?!?/p>
他在前面帶路,彎鐮把厚厚一層棕色落葉撥開,顯露出溫潤的土地。樹葉鋪就的林地“比地毯還軟”,他曾坐過地毯,認為不如落葉。
木林密布,有些地方光線透不進來,顯得昏暗。他說,遇見雨雪天氣也不怕,躲進林子里,“冰雹打不贏這樹葉子?!?/p>
20多年前,龍再青來到蓮臺山林場成為一名生態護林員。
那會兒,這里的護林員還有另外2位:1971年便開始在蓮臺山林場護林的隆祖安,接過父親接力棒堅守在此的隆興華。他們3人一起住在木房子里,共同守護著這塊綠色“寶藏”。
幾十年的往事,初講起來輕描淡寫:和偷樹人斗智斗勇;在大野豬眼皮底下逃生;晚上睡覺時,一條毒蛇占“床”為王;山里的房子沒信號,要跑到山頭上才能與外界聯系;物資匱乏,幾人開辟菜園,種上辣椒、白菜……話和樹葉一樣越來越密,緩緩鋪陳。
直到2019年,隆興華在巡林時意外去世,隆祖安年紀大了,走不動退休了。千畝林場里,只剩龍再青一人堅守。
一個人看管一片林,并不容易。要檢查有無火災隱患;查看樹木生長情況,觀察樹冠了解有無蟲害;還要留心進出山林的人,留心有沒有人亂砍濫伐……巡山一趟下來足足花費三四個小時。
“這些年,十八洞村旅游紅火了,天氣好時,來這片林子露營的人也多了,要時刻盯著,壓力大。”為提高人們的森林保護意識,他巡山的時候自編警示標語,寫在林場的角角落落。
朋友們走后,龍再青還養了一條黃白相間的土狗,取名“小花”。
巡山時,小花在前開路;睡覺時,小花趴在身邊守衛。他走到哪小花就跟到哪,給了他太多安慰。
臨近中午,巡林任務告一段落。龍再青回到木房子,生起旺旺的火做飯、取暖。一頂太陽能燈立在頭上,是夜晚除了星空外的唯一光亮。
房子前,有塊籃球場大小的坪壩,龍再青引了一汪山泉作為水源,“咧嘴”的水缸澆灌出茂盛青苔。房屋兩旁,幾棵柳杉已成氣候,像等候指令的哨兵。綠油油的菜地前,一條長年累月走出的小路直通山下的家。
龍再青有兩個家,一個在山上,一個在山下。每天,他就通過這條小路往返,一邊護林,一邊照顧家里殘疾的孩子。
他總說,山上有放心不下的樹,山下有時常牽掛的人。
進入60歲,龍再青覺得日子一天快過一天,掰著手指算,自己還有4年就要退休了,但他還想再守幾輪春秋。他有顧慮,有危機,擔心沒人接力,更舍不得林場的一草一木。
伴著燒柴的“畢畢剝剝”聲,龍再青凝望著天際,那是山頂和向遠處延伸的樹木。
在這片森林的褶皺處,他成為一棵會移動的樹,深深扎根在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