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彭寧
張谷英是一個村名?張谷英是一個故事。
我們到達時,正是這個春天雨水最盛的兩日。岳陽市張谷英鎮張谷英村,綿延1公里鋪陳的1732間房屋、206個天井和62條巷道,一起浸在春雨里。
天色已晚,我們循著最亮最寬的一條青石板路閑逛,遇到的居民都會善意提醒一句“別串巷子,容易迷路”。可那些巷子實在誘人——窄,只容得兩人錯身而過;高,青磚壘起的都是歲月;深,像一柄簪子扎進時光,出口成謎。
我們最終克制住“探巷”的沖動,決定等第二天再用正確模式打開這個六百年歷史的古村落。
聽了一夜春雨,天亮集合,在導游帶領下,參加第三屆“湖南百名作家寫百村”啟動儀式的全省代表走進張谷英村。
前一晚閑逛時,我曾偷偷和同行的湘西小伙伴吐槽,“不過如此嘛,盛名難副,沒有我們鳳凰秀美,也沒有我們里耶大氣。”
好吧,一圈游下來,我決定收回我粗淺的評判,并且心悅誠服地說:張谷英村實在講出了一個精彩的文旅故事。
這個故事把建筑藝術、家風傳承、風水傳說、民俗非遺等都巧妙地編織進一個古村落,于移步換景間,生動具象地呈現給游客。
比如,村名由來是一段隱于山水的傳奇。明代洪武年間,風水先生張谷英沿幕阜山脈西行,見渭洞層山環繞,盆地中央七座山頭眾星拱月。他心生定居之念,大興土木繁衍生息,村莊便以他的名字命名。
比如,村莊選址是古人“天人合一”哲學的生動實踐。四面環山形成天然屏障,渭溪河蜿蜒如帶,既藏風聚氣又得水為上。龍形山龍脈蜿蜒,與村前“龍珠石”相望,構成“巨龍戲珠”的格局。風水不僅護佑著張氏家族人丁興旺,更讓村落與山水共生共榮。
比如,天井巷道是古人建筑藝術的集中體現。206個天井如星辰散落,上可通風采光,下能排水泄洪;62條巷道似血脈貫通,青磚高墻隔絕火患,讓“晴不曝日,雨不濕鞋”成為可能。
比如,家風傳承是流淌在血脈中的文化基因。“當大門”前“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楹聯,提煉張氏家訓的核心。16條家訓、5條族戒,將“孝當先、和為貴、勤耕讀、崇廉潔”的理念,化作代代相傳的行動準則。從科舉時代40多人取得功名,到今日2000多人聚族而居,家風始終滋養這片土地。
當然,遠不止這些。張谷英還在古村落建筑群基礎上延伸建設了民俗展覽館、非遺體驗中心、龍形山美術美育基地等,把過去、現在與未來串聯成一部生動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史。
可以說,張谷英村的故事智慧,在于將固態的“文化標本”轉化為鮮活的“生長現場”,讓游客在故事中深度參與、互動共鳴,既長知識拓見識,又在體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與生命力。
這種“生長型敘事”在空間設計中顯得尤為精妙,值得古村古鎮類景區借鑒參考。
可以用“歷史傳說”激活文化基因,嘗試傳奇溯源型敘事。借鑒張谷英村以明代風水先生定居傳說為敘事原點,構建“人物傳奇+地理意象”的故事框架。
可以用“建筑密碼”構建沉浸場景,嘗試空間解碼型敘事。借鑒張谷英村將天井巷道的建筑智慧轉化為敘事語言,讓每處空間都成為可探索的故事章節。
可以用“活態傳承”創造情感共鳴,嘗試風俗養成型敘事。借鑒張谷英村將家訓族戒轉化為可參與的敘事儀式,使抽象的文化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情感記憶。
方法很多,敘事模式也多,重點在以“在地文化”為基礎的“故事”挖掘與探索。
正如《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所說,人類本質就是“講故事的動物”,故事是文明存續的核心密碼。真正的智慧,就在于不斷重構故事,使其既延續文明基因,又能適應新挑戰。
張谷英村的文旅故事,正是傳統文化在適應新挑戰中的煥然新生。
可見,最好的故事,不會凝固在泛黃的書頁間,而是隨著時代的腳步,在每一次探索、體驗與傳承中生長出新的枝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