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娟覺得蒿菜比花香。
排好隊的米粉團正在等待紅糖芝麻餡的到來。
紅糖芝麻餡,甜在嘴里也在心里。
文/圖 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施雨潤苗 通訊員 彭琴 石孟農
一個粑粑究竟有怎樣的魔力,能讓41歲的陳慧娟決定放棄經營多年且生意還不錯的水果店,回家做粑粑生意?
3月18日,穿過吉首市河溪鎮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東門口城門”,再沿小巷走上10分鐘,正在有人開玩笑地抱怨“娟子家粑粑店”怎么不做個路標時,嗅覺發揮了作用,桐樹葉被高溫熏蒸后散發的清香,越過圍墻迎面飄來。到了到了,終于找到“娟子家粑粑店”了!
“快到我屋吃粑粑來!”不管來人是否購買,陳慧娟的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喊你先吃。說話間她已經擺好了凳子,“八顆牙齒的笑臉”讓人瞬間沒有了陌生感。
說是“店”其實就是“家”。雖然還只是上午10點,但陳慧娟一家今天已經工作6個多小時了。因為今天下午之前要完成2000個粑粑的訂單。
院子里兩口大鍋冒著熱氣,陳慧娟70多歲的父親坐在兩個移動大灶前添柴火,她的母親正將紅糖芝麻餡包進綠色米粉團子里,弟弟搬來一大堆柴火,陳慧娟則忙著將早晨剛從鄉親們那里收購來的野生蒿菜挑揀清洗。
在等待第一鍋蒿菜粑粑出鍋的30多分鐘時間里,陳慧娟聊起了她與蒿菜粑粑的“前世今生”。她不忘“吩咐”弟弟,要將采訪過程用手機視頻記錄下來,還特意囑咐要“拍豎屏,固定鏡頭,照片也要”。她說,要把視頻發到短視頻平臺,讓更多人知道河溪蒿菜粑粑。
“做蒿菜粑粑”是河溪鎮人都會的老手藝,鎮上賣蒿菜粑粑有十幾戶人家,各家有各家的味道。陳慧娟的奶奶和媽媽是做粑粑的能手,因為藏在巷子深處又一直沒有招牌,全靠老客戶口口相傳。但陳慧娟知道,要想把粑粑生意做好,光靠當地客戶是不夠的,要借助互聯網讓蒿菜粑粑走得更遠。
“以前,好多人找我媽媽訂貨,她在家里做,我負責把粑粑帶到水果店,大家到我的店子來拿,我的水果店都變成粑粑中轉站了。”陳慧娟打趣說,找她媽媽定粑粑的人越來越多,她就萌生了和媽媽一起做粑粑的想法。2024年,她把經營得不錯的水果店掛上“轉租”告示,計劃回河溪安心做蒿菜粑粑。
在母親的指導下,陳慧娟反復磨煉粑粑技藝。她說,蒿子粑粑要好吃,蒿菜要最嫩的部分,蒿菜的原汁不能太多,多了粑粑會發苦,少了香氣又不夠;紅糖芝麻餡和臘肉餡都要現炒,餡放少了口感不好,放多了會膩;桐葉要自然風干再蒸煮;蒸粑粑的火候要掌握好,必須看準時間添柴撤柴……
她還通過視頻直播進行線上銷售。“要與時俱進,我們都能在網上買到西藏的牦牛肉,就要讓我們的粑粑也能賣到西藏。”她將純手工制作蒿菜粑粑的視頻發布到網絡平臺,吸引了不少網友,她也在直播間將粑粑賣到了西藏、新疆、海南、深圳等地,一場直播一兩百單的銷量讓她更加堅定了自己賣粑粑的創業信心。
陳慧娟每天都要忙到晚上七八點,“做好蒿菜粑粑文章”的想法,也一直裝在她的心里。她想的不僅是怎樣傳承好老手藝老味道,還有開發新口味新款式,讓更多人知道河溪的蒿菜粑粑好吃,讓鄉親們也能通過賣粑粑增加收入。
“傳統口味是紅糖芝麻餡和臘肉餡,粑粑的形狀就是圓形。我想根據外地顧客的飲食習慣開發新口味,比如榴蓮餡、香蕉餡甚至巧克力餡,形狀做成愛心型、卡通玩偶型、水果型甚至幾何型。包裝也可以定制,比如小朋友喜歡的卡通包裝,適合送給外地游客的湘西風景包裝,適合日常走親訪友的祝福語包裝……”
說起蒿菜粑粑,陳慧娟眼里都閃著光。但聽到老父親喊“粑粑可以出鍋了”,她立刻起身,將蒸籠從大鍋上端起,晾在長桌上。
“吃蒿菜粑粑可是有講究的,不要心急趁熱吃,最好的是等它稍微放冷卻后再吃,這樣既不會燙嘴,也能嘗到皮和餡融合的豐富層次。”陳慧娟打開手機做好錄制視頻準備,才說“可以開動了”。
眾人已經迫不及待,人手一個,剝開包裹的桐葉,綠油油的誘惑立馬就變成了唇齒間的留香,軟、糯、香、甜一樣不少。一群人鼓著腮幫子連連點頭。陳慧娟則將這最真實的“開箱驚喜”記錄了下來,這又是她的一個宣傳素材。
近年來,河溪鎮政府也有意為“河溪蒿草粑粑”走出河溪助力,他們將每年5月14日定為“粑粑節”,以“政府搭臺,群眾唱戲”的形式,為賣粑粑的老百姓免費提供銷售攤點,并積極與各大媒體對接宣傳推介河溪蒿菜粑粑。
“我們同事之間都形成了一種默契,過年過節走親訪友,或者有外地朋友來訪,都會自掏腰包買一些蒿菜粑粑作為禮品。我經常給我住在市區的朋友當免費跑腿呢。”河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干部彭泊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