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全媒體記者 陳海泉 向漢品 楊繼東
“洲如月兮水環流”,五里洲村地處瀘溪縣武溪鎮沅水與武水交匯處,地形如月,四面環水,是一個山水墨染的好去處。然而,每年汛期,洶涌的洪水總來打破這份美好,威脅洲上1800多名村民的生命安全和1000多畝蔬菜。據了解,自1996年以來,該村11次被洪水淹沒,村民被迫撤離。然而,這些年來,五里洲的村民從未退縮,他們和洪澇作斗爭,以無畏的勇氣和堅韌的精神建設家園,譜寫了一首動人的歌曲。
抗爭之歌:洪水中堅強不屈
在洪水面前,一切都顯得那么脆弱。
“2017年,洪峰最高位時,洲上400余棟房子所見寥寥無幾。2024年的洪水也嚴重超出警戒線,204棟房子被淹。”五里洲村原支書陳秀忠說。陳秀忠當過兵,2017年當選該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就遭遇大洪水,對此,他印象特別深刻,曾經的洪水仍然歷歷在目。
在洪水面前,人們又是那么的堅強不屈。2024年6月30日上午,沅江水位不斷上漲,渾濁的浪濤拍打著堤岸,危險籠罩著整個五里洲。7月1日,瀘溪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啟動防汛Ⅲ級應急響應。村兩委立下軍令狀:保證不發生任何一名村民傷亡事故。村干部冒著大雨奔走呼喊,迅速組織全村年輕黨員,摸排行動不便人數,動員村民提前打包貴重物品,做好隨時轉移準備。下午3時,村民開始轉移,每次2人一組有序通過五里洲大橋——這座洪災來時唯一的“生命通道”。3個小時內,村民全部安全轉移到安置點。望著洪水越升越高,越過菜地、冒過屋頂,沒來得及轉移的用品在水中漂流,村民們心有余悸。
洪水退去,留下的是一片狼藉。淤泥堆積在街道和房屋里,農作物被沖毀,生活仿佛陷入了絕境,但村民們并沒有失去信心。陳秀忠說:“房子倒了,我們再建;蔬菜沒了,我們再種;家里東西沒了,我們再掙回來。五里洲是能夠經得起風浪考驗的。”
在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電力、交通、水利等生活設施很快得到了恢復。村民拿起鐵鍬、掃帚,清理淤泥,互相幫助修復受損的房屋,重新翻耕土地,補種蔬菜。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五里洲漸漸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街道變得干凈整潔,田野里再次泛起綠色的波浪。
五里洲一次次被洪水浸泡和肆虐, 又一次次在這里重生。
勤勞之歌:唱響了蔬菜品牌
五里洲村是五強溪庫區重點移民村,人多地少。村民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地,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力發展蔬菜產業,他們用勤勞把五里洲打造成了該縣有名的蔬菜產業村。
當前,五里洲村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800畝,蔬菜大棚729個,年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全村80%的農戶種植蔬菜,70%的收入來自蔬菜產業,村民們依靠蔬菜擺脫貧困,奔向全面小康。該村被評為省、州放心菜生產基地。三年疫情期間,五里洲村還主動擔起瀘溪縣全縣“菜籃子”的重任,并為武漢捐贈蔬菜2萬公斤。
五里洲雖然四面環水,但引水灌溉一直是個問題。以前,祖輩靠人力挑河水澆菜地,費時費力效益低。如今,洲上修建了蓄水池30多個、水渠6000米,蓄水池、引水渠縱橫交織。“2022年極度干旱,大家的蔬菜沒受大的影響。今年計劃再修4個蓄水池,電排蓄水就實現了全覆蓋。村兩委很給力。”蔬菜種植大戶楊俊說。
近年來,五里洲村大力開展村集體大棚蔬菜、光伏發電、新型勞務等工作,集體經濟年收入穩定在60萬元以上。村兩委利用村集體資金維修五里洲大橋、硬化村間道路、加固村民房屋等。2024年,該村首次為大學新生每人發放1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助學獎勵金共30000多元。
“今年,村集體準備再建50個大棚,一是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二是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村支書汪杰說。
奮進之歌:新產業蓬勃發展
如今的五里洲,經濟發展成效明顯。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大家沒有停歇,積極謀劃新的產業。
“壯大村集體大棚,集中收購蔬菜,我們已經走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發展桑蠶養殖。”陳秀忠說,以前,村民辛辛苦苦忙活一年,蔬菜被商販低價收購,收入不高。近年來,村兩委一直努力改變這種局面。2024年底,村里建成750立方米蔬菜保鮮庫,蔬菜銷售時間延長,在市場需求旺盛的時候更能賣出一個好價錢。今年開春,村兩委就聯系了吉首、瀘溪等地的超市和酒店,準備為他們統一配送蔬菜,也讓村民種菜能得到更多收益。
“我們還要學會多條腿走路。”陳秀忠說。去年,他們多次到山西、江蘇等地考察,了解到五里洲的氣候、土質適合桑樹種植,可大力發展桑蠶養殖產業,并邀請外省桑蠶養殖能手到村指導,迅速啟動桑樹育苗計劃。目前,五里洲村已經成功培育出25萬株桑樹苗,一株可賣1.2元 ,并且村里的桑蠶養殖基地也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
未來,洪災可能還會發生。五里洲人相信,團結奮斗,洪退我進,不斷創新,鞏固好支柱產業,開發好新興產業,一定會把共同富裕之路走得更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