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逸飛
在“千村一面”的文旅困局中,保靖縣以一場充滿煙火氣的“中國村廚村藝大曬”,在2024年創下50億次全網曝光與40.81億元旅游收入的亮眼成績。這場以村民為主角、非遺為內核的振興實踐,不僅讓土家服飾、苗鼓苗繡等“沉睡”的文化符號煥發新生,更通過“群眾創作——文化賦能——政府托舉”的協同模式,回答了鄉村振興“誰來振興”“靠什么振興”“如何可持續振興”的核心命題。
喚醒主體意識,激活振興動能。鄉村振興的本質是人的振興,要靠廣大農民奮斗。當地通過重構文化生產范式,將傳統“自上而下”的賽事機制轉化為“群眾曬場”,讓1200余道特色美食成為文化敘事的載體,300余個自編節目化作鄉土記憶的活態表達。例如,在土家牛頭宴的制作直播中,村民既是廚師又是文化講述者,使游客“嘗其味”更“知其源”。政府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賦能者的角色,通過搭建“灶臺+舞臺+柜臺”三維場景,將話語權交還群眾,讓文化闡釋權回歸鄉土社會。保靖縣的破局實踐,揭示了群眾主體性回歸對鄉村發展的重要價值,鄉村振興必須破解“政府主導——群眾旁觀”的路徑依賴,讓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創作者”,才能跳出“政府熱、群眾冷”的怪圈,真正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深耕文化根脈,厚植發展優勢。文化自信是鄉村振興的深層密碼。保靖的智慧在于跳出“博物館式保護”的窠臼,對鄉土文化進行“基因級”解碼與重構。具體實踐中,當地構建“原生態創作”機制:苗鼓表演剝離了程式化展演,回歸農耕節律的本質邏輯;竹編技藝通過代際對話,將“手工藝”升華為“家族記憶”的傳遞;土家服飾則嫁接現代剪裁,在T臺上完成從“民族符號”到“時尚語言”的轉譯。這種重構既保留文化根脈,又創造新意義空間。數據顯示,非遺工坊70%的游客互動轉化率,印證了文化“活態化”對消費升級的驅動;而1.79億元農產品電商銷售額的背后,則是“文化自信—產業協同發展”閉環形成的明證。保靖實踐揭示,鄉村振興的文化密碼,在于將地方性知識轉化為現代性價值,讓文化根脈既成為精神歸屬的源泉,更成為經濟增值的引擎。
創新治理體系,筑牢振興根基。治理體系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保靖縣構建了以群眾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為保障的協同治理體系:通過“策劃權讓渡”破除行政包辦思維,把活動主動權交給群眾;搭建數字化平臺,以直播技術賦能實現村民與200萬觀眾直接對話;依托“月月有活動”機制破解節慶經濟的短期性桎梏,構建常態化運營生態;更通過市場化手段壯大集體經濟,讓72萬人次游客流量轉化為600余家商戶的可持續發展根基。政府從“管理者”轉型為“服務者”,基于群眾共同利益需求,在溝通與合作中為群眾提供有效公共服務。32%的旅游收入增幅與24.87%的游客增長率,正是這種治理新范式的價值體現。保靖實踐印證: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性,在于構建“政府引導不主導、群眾主演不旁觀、市場主推不失序”的協同機制,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層治理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