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晗 楊籍斌
3月20日,筆者走進鳳凰紙扎(彩扎)非遺傳承人聶大勇家中,他正在制作紙扎的獅頭、蝦蟹等作品。
聶大勇作為鳳凰紙扎的第六代傳人,竹篾成骨、紙帛裱形、彩繪畫態,他的紙扎作品工藝精湛、顏色艷麗,是極具地方特色文化內涵的彩繪藝術。 40余年來,他用一雙靈動巧手,在數以萬計的竹篾中玩轉力學和幾何結構之美,在一筆一畫的勾勒中展現濃郁的民間文化,讓鳳凰紙扎煥發璀璨瑰麗的光芒,吸引眾人矚目。
據了解,鳳凰紙扎歷史悠久,在唐代時傳入湘西,逐漸與當地的民風特色融合,發展成今天的鳳凰紙扎。鳳凰紙扎與鳳凰風俗習慣、風土民情息息相關,它取材廣泛、結構嚴謹、造型夸張、色彩鮮明,并與湘西土家族、苗族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緊密相關聯,展現了湘西古老文明的歷史進程,深受當地民眾喜愛,并成為歲時年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紙扎制作中,最難且最為關鍵的環節是扎骨架。一個紙扎常常需要使用數百條竹篾剖出數十到數百種形狀,其骨架盡顯結構之美,而紙扎使用的紙帛、顏色同樣考究,聶大勇在40余年的光陰里秉承工匠精神,深耕紙扎技藝,創作出的一件件紙扎作品既保留了紙扎藝術古樸典雅的特色,又有著強烈的時代感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近年來,聶大勇還積極創新,制作出的小青獅頭精巧便攜,既不失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又深受廣大年輕人喜愛。此外,他還致力于紙扎技藝的傳承與傳播,帶出一批又一批熱愛紙扎的徒弟;走進校園,參與學習交流活動,讓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了解并喜歡上紙扎文化。
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鳳凰紙扎(彩扎)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聶大勇入選。聶大勇表示:“能夠成為鳳凰紙扎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我非常高興,這既是對鳳凰紙扎的肯定,也是一種驕傲。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傳承好鳳凰紙扎。首先,我自己要踏踏實實地創作更多作品,做好傳承;其次,要帶好徒弟,將技藝傳授給他們。徒弟不僅指我身邊的徒弟,更多的是我在中小學與孩子們開展紙扎活動時,把紙扎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中,讓它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