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傳統村落——古丈縣坪壩鎮曹家村 。 石流 攝
位于懸崖之頂、三面絕壁如削的村寨——古丈縣坪壩鎮對沖村旦武營寨。 方榮 攝
古丈縣古陽鎮太平村茶園一角。 向漢品 攝
左超林
李子摘了——梨子寨
山棗打完——白果寨
桐子榨了——桐油寨
草塘割了——茅坡寨
野竹砍了——竹坪寨
茶葉摘完——茶園寨
魚兒捉盡——魚洞寨
新窩搭完——喜鵲寨
牛兒賣了——牛屎寨
猛虎下山——猴子寨
小龍沒了——大龍寨
窩瓢丟了——窩米寨
沙溪干了——水碾寨
土墻塌了——巖門寨
巖山垮了——巖它寨
瓦屋倒了——瓦窯寨
筲箕壞了——背簍寨
磨刀爛了——鐵匠寨
石鐵沒了——拉鐵寨
銅礦挖完——銀坪寨
老官退了——萬官寨
相關注解與歷史背景:
素有“茶葉之鄉”的古丈縣,縣小、寨少,但與茶葉有關的寨名與地名則不計其數。例如,其中的“茶葉摘完——茶園寨”以及縣內各寨星羅棋布的茶場。
說起古丈,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古丈毛尖”。該茶久負盛名,而其茶史則源遠流長,早在戰國時期,巴人的種茶和制茶技術就已傳入該縣。后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在古丈下溪州會溪坪發生的一場著名的“溪州之戰”,就與茶葉貿易有關,后被刻在溪州銅柱上。
清代戍邊提督楊占鰲(古丈縣人),辭官返鄉后,教育子女莫求仕途,用心發展當地的茶葉生產,其子楊圭廷由西湖、龍井引進良種,開辟茶園。1929年,他生產制作的“綠香園”佳茗,先是參加南京國民政府舉辦的西湖博覽會,獲得金獎,同年參加法國國際博覽會,榮獲國際名茶獎。
1955年,古陽鎮思源茶葉社將精心制作的幾斤毛尖茶葉獻給毛主席,毛主席品嘗后贊不絕口,并請中央辦公廳回信,鼓勵該縣大力發展茶葉生產。上世紀六十年代,歌唱家何紀光(古丈縣古陽鎮人)的一首《挑擔茶葉上北京》,轟動一時,香遍全國。1982年,“古丈毛尖”步入全國十大名茶之列,如今已遠銷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
另如,“新窩搭完——喜鵲寨”,新窩與喜鵲寨一樣,皆屬寨名。而位于該縣坪壩鎮境內的喜鵲寨,也是因為村旁大樹上常招來喜鵲棲息,故得此名,但這個寨名至今已很古老了。清朝中期,官府于此設過小武營,到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被演變成了旦武營,也叫“喜鵲營”,它與吉首市馬頸坳鎮的“喜鵲營”同名。
據清《古丈坪廳志》記載,“旦武營,廳治古丈坪南三十里,營旁俱苗人寨落,群峰環合,高險幽阻……為乾州、永順接界要區,亦苗險苗要。”該寨立于懸崖之頂,上面空曠平坦,三面絕壁如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當時,這里修有城墻、巖門、屯卡、哨臺、兵房、官祠等建筑,軍事設施完備,常年駐有千總一員,清兵四十名,即一個排的兵力編制,是南方長城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軍事要塞,但不是邊墻的終點。由于寨子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古丈坪首屆同知看中這塊風水寶地,便將衙門設立于此,曾顯赫一時,風光無限。民國初期,這里仍屯軍駐守,直到民國25年(1936年)才整編撤走。
硝煙遠逝,滄海桑田。因幾經戰亂與變遷,這里的邊墻大部分被毀。目前,寨中尚有一堵保存較好的土石城墻,長約20米、高為4米,寨邊還有一堵長約30余米,毀于數段的土筑墻兀立于懸崖之上。而其他軍事設施等已蕩然無存,先后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之中……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