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網3月31日訊(記者 吳剛 張謹)雅韻三湘,藝動九州。3月29日,大型民族舞劇《二十四時舞》在福建廈門閩南大戲院盛大開啟全國巡演首站,為觀眾帶來一場融合苗族非遺與現代藝術之美的視聽盛宴。該劇為2024年度湖南省重點文藝項目,已榮獲第八屆湖南藝術節田漢特別獎,并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
該劇由湘西武陵山民族文藝傳習中心出品,一級導演李世博執導,中國歌劇舞劇院主要演員郝若琦、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演員馬蛟龍領銜主演。該劇最初創意源自“聯合國人類非遺名錄”中的“苗族趕秋”習俗,以“一日二十四時,一年二十四節氣”為哲思起點,以33項苗族非遺為元素,以音樂舞蹈和現代舞臺技術為語言,歷時兩年編創而成,深刻表達了具現時間形態、歌頌生命姿彩的時序美學主張。全劇時長 100 分鐘,以“冬至·藏”等六大篇章展開,通過“拱日”“春播”“接龍”“喜喪”等不同舞段的視聽震撼,將“向死而生”的東方哲學化作劇場內外的情感共鳴。
在舞蹈創新方面,編舞團隊以“解構傳統”為筆,在苗舞語匯中注入現代審美。苗鼓表演突破平面調度,舞者以脊柱為軸擰轉螺旋,展現苗族遷徙的艱辛;接龍祈福場景中,赤膊少年們的肌肉線條與銀飾流光共舞,呈現人與自然對抗中的原始張力;八人秋表演中,苗族女性衣飾極盡華美,如炫彩星河環形運動,象征著時間的流轉與生命的輪回。
音樂團隊深入苗寨采集蟬鳴、火塘噼啪等原生態聲響,將竹嗩吶的蒼涼、磯子石的清越與現代電子音律創新融合。舞臺上,牛角號的遠古呼喚與合成器的未來之音交織,構筑起一座跨越千年的聲音橋梁,讓非遺音樂“聽得見靈魂”。
在視覺呈現上,服飾設計團隊從傳統“鴉雀嘴”紋樣中提煉 48 種圖騰,重構苗族盛裝體系;燈光設計成為敘事的無聲伙伴,通過不同色彩和光影變化,營造出節氣氛圍;道具設計堪稱一場靜默的顛覆,牛角號、湘西板凳、“圓” 的意象等被賦予多重象征意義,呼應苗族宇宙觀。
田漢獎評委會評價該劇“以非遺為核心,通過創新性表達推動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湖南紅網藝評人吳文麗認為該劇“以舞蹈符號將抽象的時間形態具象化,展現了苗族文化的生命活力”。湘韻丹青文化中心評論員陳彪稱贊該劇為“一場非遺的華麗史詩之旅”。
此次巡演還將走進深圳、成都、杭州、鄭州等全國多座城市,完成“山海”與“古今”的雙重對話,以苗族時間哲學叩擊不同地域的文化記憶。《二十四時舞》,不僅是優秀文化的自信展示,更是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