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飛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4年2月
彭寧
1
我不太喜歡看人物自傳。
也許這是偏見,就覺得有資格寫自傳的人大多是已經在某方面取得成功的人,他們帶著“幸存者偏差”回望走過的路,不可避免會淡化自己被幸運眷顧的客觀成分,而過分強調拼搏奮斗的主觀努力。這對那些同樣努力卻不夠幸運的人,顯得不公平。
促使我翻開李飛飛自傳的原因,一是她取得成就的領域是當下最受關注的人工智能,二是她實在是這個領域里極少且最閃耀的女性之一。
我好奇她從底層移民女孩到頂尖科學家的傳奇經歷,更好奇鋪墊在她身后的人工智能發展歷史。當然,除了好奇,也投射著我對AI會如何改變世界的焦慮。
是的,站在AI改變世界的前夜,或者說拐點,我想借李飛飛這個傳奇樣本,看一看技術狂潮中的人類會何去何從。
2
李飛飛確實把自傳的一半篇幅留給了人工智能發展史。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概念誕生于1956年,大體分為兩派,一是堅持機器智能源于自上而下程序設計的“設計派”,一是認為計算機應像人一樣通過學習而變聰明的“學習派”。
李飛飛從事的計算機視覺研究屬于“學習派”。
她認為,視覺是生物進化史上的重大突破,讓原始生物誕生了自我意識,并引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因此她堅信,與生物進化類似,機器視覺是開啟人工智能技術浪潮大爆發的重要機關。
她帶領團隊在質疑中堅守,先后建成兩個機器學習圖像集。其中,涵蓋2.2萬個類別、1500萬張圖片的ImageNet項目,后來成為AI深度學習的基礎設施。
為了讓數據與算法適配,她發起ImageNet挑戰賽。2012年,基于卷積神經網絡算法的AlexNet在比賽中“一戰封神”,計算機深度學習自此崛起。
她站在歷史節點回望:算法、大規模數據和原始算力等在科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技術,在21世紀初匯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將整個世界改頭換面。
3
另一條線,是一個倔強姑娘的成長史。
小學畢業前,意外聽到老師訓話全班男生時說“男孩原本天生比女孩聰明,尤其體現在數學和科學方面”,這激發了李飛飛強烈的“抗爭”意識。作為“反擊”,進入初中后的她瘋狂學習,在數學、物理等理科領域全面贏過同年級的男生。
發現女兒擁有的理科天賦和堅韌性格,李飛飛的父母決定移民,為她創造更好的環境。
20世紀90年代初,他們一家漂洋過海,從中產返貧,開始打零工、撿舊家具、淘二手生活用品的底層移民生活。李飛飛從一點一點查詞典做家庭作業開始,艱難修補在語言、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差異。
移民奮斗的艱辛也伴隨著命運眷顧的驚喜。李飛飛的學業之路不負所望,本科被普林斯頓大學全額獎學金錄取,進入她心目中的“智力殿堂”;研究生時進入加州理工學院,自此投身計算機視覺研究;后成為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
2020年,44歲的李飛飛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2021年,又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選擇與奮斗,成就一個移民女孩的“逆襲”。
4
全書開篇,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場景。
2018年6月,李飛飛以學者身份參加美國國會“人工智能——威力越大,責任越大”聽證會,為AI作證。
這不僅寓意著這個移民女孩終于被承認,走到這個國家的舞臺中央;更寓意著AI也來到了舉世矚目的“中心”,成為即將改變人類生活的變革。
聽證會上,李飛飛介紹了心目中AI的潛力和應有的樣子,分享了她啟動的AI4ALL(AI FOR ALL)公益項目,以及她在醫療場景探索的“環境智能”AI項目。
她堅信,AI可以為縮小世界各地的機會差距做出貢獻。她也承認,AI一直以來追求科學性,現在也必須追求“人性”。
科學一直是李飛飛心目中指引人生方向的“北極星”,幾多艱難也從未放棄。如今,“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成為她的“下一顆北極星”。
2018年,李飛飛在斯坦福大學創建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目標是將人性置于人工智能的中心。研究院迄今最大成果是國家研究云計劃,一個由公共資金和資源支持的共享人工智能開發平臺,讓全世界有意者都能開展研究,確保AI不被壟斷。
“要使人工智能成為真正具有包容性的追求,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國家研究云平臺這樣的成就,就是朝著正解方向邁出的重要步伐。”
華裔女孩李飛飛成為當之無愧的“AI教母”。
5
說實話,這本書顛覆了我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
李飛飛的文風清新、筆觸細膩,遣詞造句透著科學思維的嚴謹準確,對環境和心理描寫又常常很動人。
有一個細節,特別打動我。
本科畢業和碩士畢業時,李飛飛都因家庭經濟原因和母親嚴重的心臟疾病,產生過放棄學術轉而就業養家的念頭。母親卻反復問她一句話:“這是你想要的嗎?”
她當然知道自己想要的從來都是科學研究,但又覺得只顧追求夢想而無法回饋父母的行為過于自私。母親卻堅定地說:“飛飛,你認為你追求科學是在犧牲我們嗎?這從來不是你一個人的路,從一開始,這就是我們全家的路。”
確實,這不是一個人的路,而是一個家庭的偉大征程。
“這是你想要的嗎?”也應該成為我們終其一生反復追問自己的命題。
那么,從這個傳奇女孩的身上,我到底看見關于AI和人類怎樣的未來?
李飛飛在全書結尾寫道:作為一個女兒、科學家、移民和人本主義者,我看到了眾多不同的世界,但最重要的世界是我將不會生活其中的世界,是建立在我現在所做的一切之上的世界,是我傾注了所有愛和希望的世界,也是我最為感恩的世界。這個世界就是我的孩子們和他們的孩子們將繼承的世界。
我想,AI注定改變人類。如同我們告別采集狩獵,開始馴養動物種植作物;我們放下青銅農具,點燃轟鳴的蒸汽機;我們跨越電氣時代,邁進數字世界的大門……人工智能,也將重寫所有規則。
但我相信,只要有李飛飛這樣的人文主義科學家在,人類文明的航船就不會在算法浪潮中偏航。
我想起一句最近很流行的浪漫之語——愿科技與人文,各執半輪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