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水兩岸,兩個鄉鎮的守望相助——
本報全媒體記者 彭 寧 陳 昊 田 浩 劉 旭
11月17日,里耶大橋,李璐和張昌盛用“碰肘禮”代替了見面握手,但兩人被口罩遮掩大半的臉仍溢滿笑意。
“100只雞,兩頭豬,已修理好洗干凈,是我們大壩村村集體經濟援贈給里耶鎮的,其中還有26戶殘疾人。”李璐開口就直奔主題。
她是保靖縣清水坪鎮黨委書記,與龍山縣里耶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昌盛不僅同齡,都36歲,還一起在現崗位上“并肩協作”近2年,有“戰友”的熟稔與默契。
兩鎮簡單交接后,一輛滿載物資的貨車跨過作為地理分界的酉水河,從清水坪駛向里耶。
一周前,龍山縣出現新冠肺炎陽性感染者,里耶鎮有村組被劃定為高風險區。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里耶大橋設立了健康監測服務卡點。
大壩村村支書、村主任李寧沒有上橋。從村里一路護送物資車到大橋,他和村秘書劉運,村民向建文、向鋒留在橋頭,目送滿載大家心意的車輛緩緩駛向對岸。
對岸在他們心中有另一個名字——后街。
“清水坪是前街,里耶是后街,我們趕集都一起趕。我老婆就從對岸娶過來的。”向建文53歲,雖肢體四級殘疾,但養豬經驗豐富。
今年5月,他和村里也是肢體四級殘疾的村民向鋒牽頭,組織26戶持證殘疾人成立大壩村殘疾人聯合會養豬合作社。每戶出資1000元共2.6萬元,占80%股份;村委會出資3萬元,占20%股份,探索殘疾人和村集體經濟“抱團養豬”模式。
“農歷七月十三,買回第一批豬,到今天剛好是第100天。”有事業、有奔頭的日子,向建文記得格外清楚。
“今天這兩頭豬是出欄的第一批,沒得進賬,算是兩頭‘愛心豬’。”李寧笑著把話鋒一轉,“但我昨天一提議援助里耶,就得到大家積極支持響應。”
支持體現在實際行動。凌晨5點,大壩村村部就聚攏近20人,有村干部、黨員、合作社農戶和村民代表。大家捉雞殺雞、燒水殺豬、修理清洗、打包裝車……忙到下午2點才吃上早飯。
這凝聚力和戰斗力,讓李寧既感動又振奮。他今年34歲,2006年退伍后在外經商多年,去年初在老支書動員下返鄉參加競選,當選大壩村新一任村支書。
但想為村里做事的熱忱也要面對現實。“全村395戶1315人,常年在村的僅200余人。值得一提的產業就500畝臍橙,村集體經濟是零。”
李寧不敢氣餒,一邊熟悉村情,一邊謀劃出路。今年初,他和有養雞經驗的村秘書劉運、駐村第一書記劉正文分別墊資4萬元、3萬元、2萬元,啟動第一個村集體經濟項目——養雞合作社。
雞養得“稍見起色”,就得到縣委組織部、清水坪鎮黨委政府和鄉村振興駐村聯系單位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從投資到銷路的大力支持,合作社“漸入佳境”。“昨天得知我去里耶援贈應急包、應急棉衣,李支書馬上打電話來要求援贈雞和豬。”李璐笑著說,“有了村集體經濟,村支書腰桿都硬起來了,這愛心我們得支持。”
這愛心,其實也不僅是愛心。在李寧他們心里——里耶與清水坪本就是一家。
由北向南的酉水河,來到武陵山脈中段突然轉向為自西向東,在大地上畫出一道大拐彎。彎外是清水坪,彎內就是里耶。千百年來,兩個一衣帶水的碼頭集鎮守望相助,老百姓也親如一家,互稱“前街”“后街”。
“有住這岸,在那岸工作或做生意的;有住那岸,在這岸上學的;兩岸之間嫁娶結親比比皆是。”李璐是沿酉水與清水坪相鄰的比耳鎮人,小時候也常坐船去對岸里耶趕集。
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兩鎮黨委政府協作頻繁。
比如今年夏秋季抗旱救災和森林防火,兩鎮水廠資源共享,互援互助給缺水的村民送水;里耶鎮消防中隊曾跑到車程近一小時,清水坪最遠的村寨幫助滅火。
其實,多年來,因服務景區而建制更全的里耶鎮消防中隊,一直肩負著兩鎮方圓500余平方公里的消防任務。此外,在治安管理、文物保護、鄉村振興等工作中,兩鎮積極溝通配合,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最大合力。“看到對岸有煙,我們都會馬上打電話相互提醒。”張昌盛半開玩笑地補充道。
疫情防控期間,兩鎮更是緊密合作。
對運送物資的車輛,提前溝通,保障通行;對需要幫助的群眾,互相配合,提供服務。
“在吉首的學生長水痘,里耶的父母要經清水坪趕去接回照料。兩鎮聯合向上報備,出具證明,做好消殺,囑咐沿途不停車不開門,減少非必要接觸。”
“有重癥病人要從里耶送吉首就醫,考慮到里耶防控壓力,由清水坪派救護車,做好防護,把病人安全送達。”
“在里耶母嬰店買奶粉的清水坪家庭‘斷奶’,奶粉被送到橋頭,做好消毒,再轉交給孩子母親。”
……
里耶大橋兩端,疫情防控健康監測服務點的通行臺賬里,記錄太多這樣的故事。
11月17日,故事再添一筆——清水坪鎮大壩村村集體經濟和殘疾人聯合會養豬合作社給里耶鎮援助雞100只、豬兩頭。
這個初冬下午,天上有云,橋上有風,酉水河奔流不息。披掛醒目“同心抗疫 共克時艱”橫幅、滿載兩鎮間情誼故事的貨車,經里耶大橋,從“前街”駛向“后街”……
一道同云雨,何曾是兩鄉。